正文

變動不居的物質(9)

念力的秘密:釋放你的內在力量 作者:(美)琳內·麥克塔格特


這是個需要十分小心的實驗。蔡林格的團隊必須將溫度拿捏得恰恰好,只要稍有差池,就可能導致分子解體。他們把富勒烯加熱到900K,制造出一道強烈的分子束,再激射過兩個屏幕,使其在最后一片屏幕上形成圖案。結果十分明確,每個分子都有能力形成干涉模式。由此可見,有些最大的物質單位并未“局域化”為固定狀態(tài)。就像一個次原子粒子一樣,這些“大個”的分子還沒有凝結成具體的東西。

這個維也納團隊后來以其雙倍的大小和形狀奇怪的分子試做同一實驗,以測試形狀不對稱的分子是否也會展現出同樣神奇的特性。被選中的實驗對象是巨大的氟化碳的分子(由70個碳原子組成的足球形狀的分子)和珱的分子(薄餅狀分子,是葉綠素中生物染料的衍生物)。他們每個都擁有100多個原子,是這地球上體積最大的分子之一。實驗結果再一次證明,它們也可以產生干涉模式。

蔡林格團隊反復證明,同一個分子是可以同一時間存在于兩個地方的,在這樣大的規(guī)模下可以維持一種重疊狀態(tài)。他們證明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物質和生物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處于可塑狀態(tài)。

高希并沒有多想她的發(fā)現所代表的意義,只是滿足于實驗的結果,滿足于寫出一篇精彩的論文,滿足于自己對量子力學最有發(fā)展?jié)摿Φ囊粋€領域作出的貢獻。偶爾,她也會推想自己思想的結晶或許證明了關于宇宙本質的重要事情。不過,她畢竟還只是個研究生,怎么敢相信自己有能力洞悉宇宙的運作呢?

但在我看來,高希和蔡林格的發(fā)現代表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決定性時刻。高希的實驗顯示,物質基本成分之間存在著看不見的聯系,這種聯系常常強得足以無視加減溫度或是施加磁場等古典的施壓方法。蔡林格的工作則證明了更驚人的事:大型物質既不固定和穩(wěn)定,也不必根據牛頓定律行事。分子需要一些其他影響力才會在整個生存狀態(tài)中安頓下來。

他們提供了第一批證據,證明量子物理學的一些奇怪現象不只存在于次原子粒子的量子層次,也存在于可見的物質世界。分子一樣是存在于純粹的潛在狀態(tài),不是已經定型的現實。在某些環(huán)境下,它們會擺脫牛頓力學定律,展現出量子的非定域性效應。連分子這么大的東西都會出現糾纏現象,這足以透露出,物理法則不是有兩套(分別適用于大世界和小世界),而是只有一套適用于所有生物的。

這兩個實驗也抓住了念力科學的關鍵:思想是怎樣影響完成的、固定的物質。兩次實驗意味著觀察者效應不只存在于量子粒子的世界,也存在于日常生活的世界。事物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像量子粒子一樣,只存在于關系中。共同創(chuàng)造、彼此影響,說不定是生命的本質。我們對世上每件事物的觀察,說不定都有助于決定它們的最后形態(tài),而這意味著我們是有可能影響我們周遭所能看到的每一件大事物的。每當我們進入擁擠的房間,與搭檔和兒女交談或凝視天空時,不知不覺中也許就產生了影響力。不過,迄今我們還無法在常溫中證明這一點,我們的工具仍太粗糙。但我們已經有了初步證明,說明在物質世界中,物質是有可塑性的,可以被外來力量所影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