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所有例子中的人,都依靠外在的事物來塑造身份意識,都有著共依存問題。
在不正常的家庭系統(tǒng)中,共依存會被強化。例如,酗酒會影響家中各個成員,會對每個家庭成員都造成巨大威脅,使他們長期處于超常的警戒狀態(tài)。一般來說,適應壓力應該是一種暫時狀態(tài),絕不應是長期狀態(tài)。一個有長期酗酒問題的人,就會對自己內在的情緒——感情、需求和欲望——感到生疏和麻木。孩子們也需要安全感和健康的情感,這樣他們才能了解自己的內心。他們也需要他人的幫助,幫他們區(qū)分哪些是思想,哪些是情感。若是家庭環(huán)境充滿指個體嘗試著把與自己有關的各方面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協(xié)調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獨具“同一風格”的自我。非正常的過激行為,如藥物的濫用、激烈的情緒、身體遭受暴力或侵犯,孩子就得將注意力放到應付外在的這些情況上。時間一久,他們的內心就無法產生自尊感。人一旦缺少健康的內在生活,就會自我放逐,去尋求外在的滿足感。這便是共依存,是內在小孩受傷的表現(xiàn)癥狀。共依存的行為表明,這個人的童年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不知道自己是誰。
侵犯行為
通常情況下,心里藏著受傷的內在小孩的人,都是長期遭受心靈折磨的人。世界上的許多暴力和慘劇,常常都是這個受傷的內在小孩造成的。希特勒童年時常遭到父親的毒打和羞辱,這讓希特勒痛不欲生。后來,他把這種殘酷行為變本加厲地施加到千百萬無辜的人身上。
我想起了我的來訪者道森。因婚姻問題來我這兒咨詢時,他是某夜總會的安保人員。一周前他剛把一個客人揍得下巴骨折,他激動地給我描述那個人怎樣惹他動手。其實那個人不過是在他面前擺出一副硬漢姿態(tài)罷了。在給道森做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他總是有受害者的心理。侵犯者不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隨著了解的深入,我漸漸明白,道森其實經常處于恐懼中,他一感到恐懼就會想起小時候的事情。那時父親很粗暴,常常揍他。每次父親發(fā)火時他都嚇得瑟瑟發(fā)抖,但是如果繼續(xù)做這個被嚇破膽的自己,是無法得到安全感的。因此,道森認同了父親的“自我”。他變成了他的父親。一旦出現(xiàn)類似童年時的暴力場景,舊日的恐懼感和無助感就會重現(xiàn)心頭,道森也就成了他害怕的那個殘暴的父親。父親怎樣傷害他,他就怎樣傷害別人。
侵犯行為是人類毀滅的主因,它源于人在童年遭受暴力時,那些痛苦和困擾沒有及時得到及時化解。這個曾經無助而受傷的孩子,長大后成了侵犯者。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明白,對孩童的多種暴虐行為,會促使這個孩子長大后成為侵犯者。尤其是體罰、強暴以及嚴重的情感打擊,更易使人產生這種影響。心理治療師布魯諾·貝特爾海姆將這一過程稱為“與侵犯者認同”。性、身體和情感上的暴力對孩子來說太恐怖,在受虐的過程中,他無法保持自我。為了熬過這種痛苦,他完全喪失了自我同一性,反而認同侵犯者的身份。貝特爾海姆這項研究的主要對象,就是德國集中營的生還者。在最近的一次工作坊活動中,一位紐約來的治療師舉手發(fā)言。她自稱是猶太人,并向大家詳細地講述她母親在納粹集中營里地獄般的遭遇。故事中最令人害怕的是,母親對待她的方式,正如當年納粹警衛(wèi)對待母親一樣。母親常常毒打她,從她三歲起就罵她是猶太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