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將計就計(3)

晚清帝國風云:禍起東南(下) 作者:關河五十州


僧格林沁對此心知肚明。他所謂的“誘降”,其實是假誘降,說穿了不過是哄和騙而已。

1855年5月26日,僧格林沁親自寫了封信,對李開芳說:“你這人超有才,我早就愛上你了。只要你在三天之內率部歸降,我就將你算作是投誠免罪。”

哄騙能不能奏效,僧格林沁也并無完全把握。他暗地里調來小船,為的是一旦李開芳不上鉤,便不惜用水戰(zhàn)的方式攻入屯內。

沒想到李開芳一收到勸降書,便立馬答應下來——只不過他的“答應”是將計就計。僧格林沁要假誘降,他則想玩一招假投降。敢情大家都是假的,沒一個真的。

李開芳所設計的戲路是:先派一部分詐降者進入官軍大營,之后李開芳再親率余下官兵開炮突圍。大家約定的信號就是炮聲,詐降者以炮聲為號,立即反戈一擊。這樣里應外合,即可突出重圍。

李開芳和僧格林沁都是俗稱的“老戲骨”,非常知道掌握火候。即便到了這種關頭,李開芳仍是不急不躁,一天天地倒數(shù)著日子。

一天,兩天,到了第三天,即1855年5月28日,僧格林沁遠遠看見一百多名太平軍官兵招手出降。

眼睛刷刷地掃過去,僧格林沁就發(fā)現(xiàn)這批人不是真的歸降,而是詐降,但是他絲毫未露聲色。

此時的馮官屯已成水城,無舟可渡。僧格林沁就拿出兩根特粗的繩子,一上一下,兩端分別系牢在樹上,做成一個簡易版的水上浮橋。凡歸降者,可以腳踩一根繩,手抓一根繩,不用沾水便能過來。

走這樣的“浮橋”,對一般老百姓來說難度著實不小,但對于常年涉水過河的太平軍官兵來說則相對簡單。大家都覺得這個小發(fā)明不錯,刀槍背在身上,也不用害怕受潮。

不僅如此,僧格林沁對接待事宜安排得也很周到:每名太平軍從繩子上下來,就會上來五個官軍“接待”,并把他們迎進大營。

李開芳眼見僧格林沁“中計”,馬上傳令放炮,要在一片喊殺聲中涉水突圍。但讓他感到納悶的是,詐降者并沒有隨著炮聲起而響應。

不是詐降者不響應,而是早就身不由己。眾人進入官軍大營后,才走出十步,背上的刀槍就被收掉了;走出三十步,雙手也被捆了起來。

見官軍大營平靜如常,李開芳意識到,他的詐降計露餡了,里應外合的計劃只能流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