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我發(fā)布的所有預測,不管是政治方面還是其他方面,都是以概率的形式公布的。我不會隨便給出一個準數或聲稱某事一定會發(fā)生,只會給出幾個可能的結果。比如,2010年11月2日,在預測共和黨會贏得多少眾議院席位時,我的估計正如圖2–1所示。
可能性最大的幾個結果——足以覆蓋所有可能出現情況的1/2——顯示,共和黨會獲得45~65個席位(實際上獲得63個)。但是,也存在共和黨會獲得70或80個席位的可能性——這個數字與莫里斯當時預測的100個席位仍然相去甚遠。而另一方面,民主黨也有機會獲得足夠的席位以保住對眾議院的控制權。
結果的廣泛分布就是現實世界不確定性的真實體現。這個預測結果是在對435個席位中的每個席位分別進行預測之后得出的,其中多數席位的預測概率極為接近。盡管如此,仍有引人注目的77個席位的預測概率相互之間的差別大到個位數。如果當初民主黨人在大部分有競爭力的地區(qū)能多贏得一些票數,哪怕是很少的一些,他們就能打敗預測結果,輕松地保住對眾議院的控制權。而如果共和黨人采取了與他們的實際做法相反的做法,他們在眾議院中的席位肯定也會低到讓人大跌眼鏡。政壇上,一顆小石子就會激起軒然大波,所以,預測時列出確切的數字肯定不是明智之舉。
當我對某個競選個案進行預測時,概率原則依然成立。比如,若民調顯示某位候選人領先5個點,那他獲勝的概率有多大?這就是538預測網站試圖解決的問題。
參選人能否獲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參與的競選活動的類型決定的。競選級別越低,民調的不穩(wěn)定性就越大:美國眾議院選舉的民調就不如參議院的精確,參議院選舉的民調就不如美國總統(tǒng)大選的精確。初選的民調結果與最終大選的民調結果更是相差甚遠。2008年民主黨初選期間平均票數丟了8個點,比預想的誤差幅度大得多。2012年共和黨初選時民調的情況更糟糕。實際上,在許多主要的州,如艾奧瓦、南卡羅來納、佛羅里達、密歇根、華盛頓、科羅拉多、俄亥俄、亞拉巴馬和密西西比,民調中處于領先地位的候選人往往一周后就會落敗。
但到了臨近大選那幾天,民意調查就會越來越準確。表2–3展示了538預測模型對參議院選舉結果進行預測后做出的簡化圖,該模型運用1998~2008年的數據,根據美國候選人領先民調的平均得票情況推斷其獲勝的概率。比如,某位參議院候選人在選舉前一天領先5個點,且以往他選舉獲勝過,那么他此次獲勝的預測概率高達95%,盡管新聞報道還會說這次競選“難分伯仲”,但其實這次競選他幾乎已經勝券在握了。相反,如果是大選前一年領先5個點,那么他此次獲勝的預測概率僅為59%,這個概率跟擲硬幣作決定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