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鴻祎看到了什么?(1)

拒絕平庸:周鴻祎和他的創(chuàng)士記 作者:李正曦


高考前,西安交大有一個預科班對選拔進來的“特別學生”進行淘汰。1988年5月9日那天,周鴻祎提前去報道,算是比較順的。

大一的軍訓幾乎令所有人記憶深刻,有的人甚至覺得苦不堪言,但周鴻祎覺得還不錯。

他們一班人馬被拉出西安。教導團里的兵十八九歲,有幾個挺痞挺匪,跟大學生矛盾很大,但周鴻祎卻混得很好,這也許跟他的性格比較率性有關(guān)。

當時大學生是有清高的資本的,且很多人也的確清高,何況這一班人還“特別”。但周鴻祎對等級制度向來反感,加上個性本身帶點兒江湖氣,慢慢就跟那些小兵打成了一片。有這些兵的“照顧”,周鴻祎訓練松一點兒,洗澡容易些,吃飯多給半個饅頭,日子也就不那么苦了。

1988年以后,因為一些微妙的原因,大學的學風變得有些浮躁,但西安交大未受太大影響,每天晚上都有人上自習。這個班特殊一些,專門配了老師開小灶,而且剛進入人生的一個新階段,所以同學們書念得很認真。

他們同時上信息控制和計算機兩個系的課程,大二時候才分開專業(yè)。

本科四年給周鴻祎最大的幫助,是把他從一個毛躁的小青年培養(yǎng)成了一個嚴謹?shù)墓こ處?,他對電腦單純的親近感變成了一種事業(yè)心。當時有一種說法:北大培養(yǎng)黨委書記,清華培養(yǎng)廠長——其實說的是思維方式的差異。

當然,這也造成了他性格上的另一個特征:不太關(guān)心政治。

實際上,那是對當代中國影響最大的一個過渡歷史階段。當改革開放需要向更新的階段邁進的時候,各種矛盾沖突是難以避免的。

1989年初,曾經(jīng)鐵板一塊的蘇聯(lián)陣營在東歐盡顯頹勢。同年11月,柏林墻倒塌。蘇聯(lián)最終走向解體。但那幾年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關(guān)系卻達到了建國以來的最好狀態(tài),與美國關(guān)系的改善尤其顯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