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銀根與“土根”的糾結(2)

改革的邏輯 作者:周其仁


土地收益是政府自有的資產收益。政府擁有資產,就有收益,這沒有什么特別的。各國政府多多少少都擁有資產,也多多少少都享有資產收益。至于政府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的地位,那是由歷史、傳統和法律架構決定的,反正政府資產的數量多、質量好,收益高就是了。我的看法,中國特別的地方不是政府擁有資產,甚至也不是政府擁有的資產比較多,而是在歷史形成、尚未改革的現存法律框架里,政府可以在公益用途之外的廣闊領域,動用征地權把農民集體的土地變成國有土地,再在已經相當發(fā)達的國有土地市場上,實現這部分土地資產的收益套現。

這套學問說來話長,怕要寫完這個貨幣系列另找機會與感興趣的讀者細細切磋。這里提醒一句,當人們把問題冠之以“土地財政”的名目時,可能忽略了土地問題對宏觀經濟更為重大,也更為敏感的影響??捎^察到的現象是,征地權的實施不但把一塊非政府的資產變成政府和國企的資產,而且成為政府和國企大手借貸的支點,構造了頗具特色的中國貨幣創(chuàng)造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說起來,上述認識產生于2004年的一次調查研究。那年我剛把前一年到耶魯法學院訪問時開始的關于農地轉讓權的研究報告完成,中心也舉辦了個專題研討會,同行鼓勵我繼續(xù)深入。恰在那個時候,“宏觀過熱”卷土重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劉鶴要中心老師作點兒調研,提供一些分析。于是我和盧鋒等幾位同事同學去了昆山、寧波、常州、蕪湖、蚌埠和長沙,東看西看,問來問去?;貋砗笙{查所得,同天天看宏觀的宋國青討論,最后形成一份研究報告,送劉鶴那里交卷。我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是此次調查在常州看“鐵本事件”,在當地第一看守所與已遭牢獄之災的戴國芳長談了4個小時。事后回顧,如果沒有那次經歷,我不會對所謂的宏觀經濟問題有今天這樣的關心熱度。

那次調研的主要收獲就是認識到“土地財政”有更大的宏觀影響。不記得我們那份報告發(fā)表過,今天時過境遷,不妨引幾段7年前寫下的文字以饗讀者?!罢{查發(fā)現,在我國現行土地制度下,建設用地的供給是社會總投資形成的重要條件。一般而言,建設用地的增加直接增加了機構和個人的自有資本金,從而增加了投資的本金;然后,經過土地的評估和抵押,又擴大了這些機構和個人的信用,把更多的銀行信貸動員為社會總投資。反過來,建設用地供給的減少同樣對信用規(guī)模產生緊縮性影響。我們把這個經濟流程稱為‘供地融資’。”

描述之后,是我們的理解:“在中國現行土地制度下,政府供地卻類似投放貨幣。第一,相對于可出售建設用地的巨大市值,政府征地的直接成本非常微小,實在與發(fā)行‘低成本、高面值’貨幣的原理非常相仿。第二,‘土幣’本身具有財富儲存的功能,在高通貨膨脹預期下,‘土幣’的財富存儲功能甚至優(yōu)于貨幣。第三,在供地融資的經濟流程里,‘土幣’可以抵押借貸,從而把銀行存款動員為投資?!?/p>

接著點到了我國貨幣供給的特色?!霸谖覈⑿杏谪泿虐l(fā)行權的,還有獨具特色的政府供地權。雖然人們還不習慣將政府供地與發(fā)行貨幣并列考察,但是在實際經驗方面,城市化加速推動的國民經濟增長早就體現出‘土幣’的作用和威力。我們觀察到的基本格局如下:擴張經濟時期,中央政府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與松動銀根的同時,實際上還大幅度松動了‘土根’——也就是顯著擴大審批征地的規(guī)模,并對地方政府在競爭壓力下增發(fā)‘土幣’的傾向眼開眼閉;緊縮經濟時期,中央政府在收緊銀根的同時,還運用‘凍結批地’、‘集中土地審批權’等辦法,實際緊縮全國供地總規(guī)模?!?/p>

這里的“土幣”和“土根”,相對于貨幣和銀根而言,意在引起對特定制度結構下貨幣運動的關注。不料“土根”一詞倒流傳開來,演變?yōu)榻裉爝€有人在用的“地根”。不過,在政策選擇方面,我們當時并不贊成——今天還是不贊成——通過行政命令控制土地供應量來實現“宏觀調控”。個中理由,也要另外再談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