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勒效應
各位親愛的讀者,你聽到我下面說的話可能會吃驚,但我是了解你的,我可以對你做出評價:“你需要得到別人的喜愛和贊賞,這樣你會更愿意進行自我批評。盡管你的性格上有一些弱點,但你總體上還是可以彌補它們。你有很多方面的能力未得到發(fā)揮。從表面上看你是自律且有自控能力的,但其實你內(nèi)心會感到害怕,沒有安全感,而且你會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你希望發(fā)生一些變化。當你受到限制和約束時,你會感到不滿。你為自己能夠獨立思考而自豪。你對他人提出的想法不會未經(jīng)驗證就接受,你認為對他人太過坦率是不明智的。有時候你很外向,很隨和也很開朗,但有些時候你又是內(nèi)向的,給人以距離感,很拘謹。你的愿望很多都是不太現(xiàn)實的。”怎么樣,這是你本人的寫照嗎?從0(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來打分,我對你的評價可以得幾分呢?
1948年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讓他的學生讀了以上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是他從各種占星專欄中拼湊出來的。他告訴學生他的描述是具體針對他們每一個人的。學生們給這份評語打出分值的平均分是4.3,也就是認為福勒描述得準確的學生占86%。人們將這一實驗在之后的幾十年中反復地進行了100次,得到的結(jié)果大致相同。
你很有可能也打了4分或5分。人們有這種傾向,認為一種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種傾向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福勒效應”(或“巴納姆效應”)?!案@招苯忉屃藶槭裁茨切﹤慰茖W—占星學、筆跡學、看手相、塔羅牌占卜、與死者溝通等等—能發(fā)展得很好。
“福勒效應”背后隱藏的是什么呢?首先,福勒那段文字中的大部分內(nèi)容是具有普遍性的,適用于各種情況:第一,“你會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誰不是這樣呢?第二,我們會接受不符合情況的恭維說法,“你為自己能夠獨立思考而自豪”—誰又會把自己視為遲鈍的隨大流者?第三,“正面效應”在這里也起了作用,這段文字沒有任何否定的說法,沒有說出某人不是什么樣的—盡管性格缺陷也應該屬于性格描述的一部分;第四,所有思維錯誤的根源—“證實傾向”,即我們會接受符合自身特征的描述部分,而把剩下的部分無意識地過濾掉,從而留下一個很符合自身情況的性格評語。
占星家和手相師能做的事情,顧問和分析師早就學會了:某只股票有很大的升值潛力,即便是在更為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中;這個公司就是缺乏將想法從研發(fā)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產(chǎn)品的執(zhí)行力度;公司管理層由各行業(yè)有經(jīng)驗的專家組成,所以在一開始便可以看出制度化管理的征兆;公司良好的財務數(shù)據(jù)狀況清楚地表明存在節(jié)約成本的潛力;我們建議公司將重心更多地移向發(fā)展中國家,以便保證未來的市場占有率。這些聽上去都不錯吧?保證對每只股票都適用。
你怎么來判斷一位大師的水平—比如一位占星師?你應該讓他對你所選擇的20個人進行性格分析,把性格描述寫在卡片上,將卡片從1到20編號以替代人名。這20個人不知道他們的號碼,每個人將拿到所有卡片的復印件,只有當(幾乎)每個人都選出與自己性格對應的卡片時,你面前的大師才是真正的高手,但目前我一個還沒碰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