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音文化管理(5)

情商中國 作者:徐彥平


減少和避免情緒摩擦,于下屬而言,第一個是不要去觸及領導的核心利益,一觸動便容易生出情緒來。我們看漢武帝晚年所發(fā)生的“巫蠱之禍”,武帝呆在深宮,與外接觸很少,信息渠道不通暢;加之又是晚景之年,總是疑心重重,怕被篡位。寵臣江充就是利用這兩點來調撥和離間太子和武帝的關系,令武帝懷疑太子在動用巫蠱邪術詛咒他。于是各自情緒都出來了,終于造成父子相殘的慘劇?!度龂萘x》里楊修之死也屬于此類情況。楊修出身名門,才干超群,可惜抑制不住小聰明,多次搶曹操的風頭,令曹操不悅。曹操把這些情緒都記在“賬”上,只是不發(fā)作而已;其后楊修更介入了曹操的立儲之爭,積極為參與曹操接班人競爭的曹植出謀劃策,終于在這一核心利益點上觸怒了曹操,釀成殺身之禍。楊修的事可能是小說家言,不一定完全合乎歷史實際,但它符合情緒發(fā)生的理路。當領導者的核心利益被觸犯后,他有情緒是很自然的,他遷怒和報復也是很自然的。情緒令下屬與其領導產(chǎn)生隔閡、相互猜忌,在這種情況下要建立知音式關系絕無可能。

于下屬而言,第二個是要多與其領導溝通。想法和意見不能藏在心里。藏在心里,積壓下來,同樣是情緒。最重要的,坦誠的溝通是建立互信、消除情緒的最好路徑。我曾經(jīng)和朋友們開玩笑說,吃飯最好是人要少、酒要好、話要真。人少、酒好,在這樣的氛圍下人很容易敞開心扉,亮出內心的真實想法,彼此理解了,當然有助于建立起信任。這適用于朋友之間,同樣適用于下屬和領導的關系處理上。下屬也要善于尋找合適的契機來誠懇地與領導做面對面的溝通,誠懇是會換來誠懇的。彼此態(tài)度誠懇,想法和意見就容易接受和認同,誤解和隔膜就容易消除,情緒自少,情感自多。

就企業(yè)和社會來講,若要建構起知音式的關系,也有必要減少情緒摩擦。我熟知的一件事情,有個朋友投資旅游業(yè),當?shù)匦聛淼氖虚L有次來視察。這樣的視察本無實質性意義,但可成為這家企業(yè)與政府取得相互諒解的契機,為謀求政府的支持鋪墊一個比較好的情感基礎。可是我朋友企業(yè)的負責人氣盛詞銳,犯了大忌:做乙方的事,而口氣是甲方的。他批評、抱怨投資環(huán)境不好。這的確是個事實,但要有所改進絕非一日之功;這個問題也不是不能說,但當著新來領導的面直言不諱,實無必要。因此他的當眾批評和抱怨不但不足以解決問題,反而引發(fā)新的問題。市長覺得這些話是直沖著他領導的政府而來的,于是相當不悅,情緒上來,引出許多狠話要如何如何。最后的結果是這個企業(yè)被迫倉促撤離該地區(qū),幾千萬的投資打了水漂。在人治大于法治的地區(qū),某種程度上,當?shù)毓賳T的情緒好壞可能直接影響著一個企業(yè)的命運,這絕非危言聳聽。類似的事情比比皆是,許多企業(yè)就此垮掉還不知其所以然。

在此我們稍微扯遠一點。評論領導的工作在中國特殊國情之下,非常敏感,很容易生出情緒。評論者誠然有理,可對站在全局立場的被評論者看來,許多問題是局部與整體、一個指頭和九個指頭的關系,是必須付出的代價與長遠利益的關系,是階段性與全局性的關系,因此他對評論的接受程度有他自己的立場,并不以事實本身為轉移。他很自然地下結論這是對他不公平,不公平就有情緒。從歷史上看唐太宗與魏征的關系被視作君臣相得的典范,一個有勇氣犯顏直諫,一個有雅量坦然接受。但事實是唐太宗對魏征的批評并不完全認同,只是以極大的涵養(yǎng)和政治考慮容忍著魏征。他的情緒沒有化解,而是收藏起來,變成了“情緒賬簿”。太宗晚年發(fā)生了太子李承乾被廢事件,盡管此時魏征已死,還是受到牽連。震怒之下,唐太宗新賬老賬一起算,遷怒于魏征,不肯原諒死者,推倒了為魏征所立的碑,相當于今天的收回悼詞,這是情緒的總爆發(fā)。情緒發(fā)之于權力的擁有者,其破壞力是巨大的。

企業(yè)和社會的關系,最核心的是政商關系。王健林曾經(jīng)說,企業(yè)最好親近政府,遠離政治。把政府與政治區(qū)分開是明智之舉,按照我們的理解,親近政府是增加與政府的感情含量,創(chuàng)造更有利于企業(yè)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遠離政治則是為了回避這塊最易滋長情緒的土壤。

以上簡要談論了知音式的人際關系,主要是商業(yè)領域內的知音關系,其中弱化情緒是個必要條件。具體來講,要結成知音,有情感的融洽感,于管理者而言首先要有個修養(yǎng)上的工夫。我們把它叫做“知音修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