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去人情化
講“人情”沒有什么不好的,有“人情味”的領導讓人樂于親近,有“人情味”的企業(yè)讓員工有留戀感和歸屬感。但是,企業(yè)有“人情味”,不等于企業(yè)應當“人情化”?!叭饲榛保前讶饲榈囊蛩胤糯蟮秸麄€企業(yè)內,勢必造成公私不分、是非混淆、小圈子盛行的局面,尤其是直接影響到機會分配的不均,這不能不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警惕。
情感有有無厚薄之分。一旦“人情化”了,用和他人的情感的有無厚薄來處理問題,如此一來,必將把人分類:情感深厚的,歸為“自己人”;沒多少交情的,視作“外人”。于是,本來皆為工作關系,而“人情化”后,相應地就有了親疏、內外、生熟之別。
“人情化”,即形成了費孝通先生所說的人際關系中的“差序格局”。所謂“差序”,是有區(qū)別性地對待人,待人不平等。對于親近的、熟悉的、屬于自家人的,格外照顧,盡力提攜,機會向其傾斜;而對于疏遠的、陌生的、不在圈內的,無論表現(xiàn)如何,視而不見,極少注意到,甚至有時發(fā)生利益沖突時還排斥和壓制。機會分配既然不等,公平便被損傷。那些受到忽略或者排斥的員工,自然有不公感——不公平是要產生情緒的。這是企業(yè)凝聚力破壞、人心喪失的一大要因。
3.能者居之
講機會平等,講一視同仁,強調去人情化,其目的都在于一點:讓有能力者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盡量少受非競爭性因素的影響、限制。
春秋時的晉平公,曾問大夫祁黃羊,誰合適擔任南陽縣令?祁黃羊說:“解狐可以?!逼焦f:“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嗎?你怎么推薦仇人呢?”祁黃羊答道:“您是問我誰擔任縣令這一職務合適,并沒有問我誰是我的仇人?!庇谑?,平公派解狐去任職。又有一次,平公請祁黃羊推薦中尉。祁黃羊說:“祁午合適?!逼焦唤麊枺骸捌钗缡悄愕膬鹤樱闩e薦他不怕別人議論嗎?”祁黃羊回答:“您要我推薦中尉,并沒有問我兒子是誰。”平公接受了祁午??鬃勇犝f后,不禁感慨:“祁黃羊舉薦人才,外不排斥仇人,內不回避親子,真是大公無私!”
這是著名的“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故事。對外不回避私仇,對內不回避親屬,無非是說機會的平等,在一視同仁的基礎上,讓合適者占據(jù)合適的位置。有仇者,機會不少他的;親近者,機會也不比別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