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天下的第一場粉絲(1)

舊時光的味道 作者:許億


已故臺灣作家三毛,在她的名篇《撒哈拉的故事》有一段提到粉絲,她可愛的丈夫荷西問她,粉絲是什么。她回答說:“這個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場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凍住了,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來,一束一束賣了換米酒喝,不容易買到哦!”這個天真的荷西也就真的相信了。這美好的說法,也令我心動不已。十七八歲的時候,我對臺灣那些流行的作家還是頗為不屑的,但這段文字是我記憶中最深刻的描寫??梢娛秤绊懥宋业奈膶W審美。當然后來有人考證,三毛筆下那個率性天真的荷西也許是不存在的,他只活在三毛的想象當中,但誰計較這些呢。我也只記得那片下在雞湯里的“春雨”,就已經(jīng)感受到了文字給生活帶來的安慰。據(jù)說,日本人將“粉絲”就叫做春雨。

粉絲這個東西,似乎是家庭飯菜永遠的后備力量,幾乎總是以下在各種剩湯里的形式出現(xiàn)。過去的家庭,雞湯、紅燒肉之類的算是大菜,每次上桌,就要計劃著分成幾頓吃的,等到實質(zhì)的內(nèi)容消滅得差不多的時候,只剩下那碗意猶未盡的鮮湯。最完滿的方式,就是在鮮湯里再加一把粉絲進去,這樣又成了滋味十足的一個菜。

粉絲的好處是葷素不忌,紅湯白湯總適宜。比如是雞湯,下完粉絲燒好再撒點青蒜花上桌,另備一個醬油碗,用我們這里特產(chǎn)的白醬油,灑點胡椒粉,拍一兩個大蒜頭進去,用筷子挑起老長的粉絲放在醬油碗里蘸下,再拖進嘴里,并不停深吸,才將長長的一筷子粉絲吃進嘴里。雖然略為狼狽,但這個過程還是無比快意。假如是紅燒肉的湯,粉絲則別有風味,將粉絲全拖到飯上,肉湯的汁滲透到飯里,粉絲吃完,再扒一口飯,味道好極了。假如還能在這碗紅燒粉絲中發(fā)現(xiàn)上頓打掃不干凈遺漏下來的塊把肉,也許是小小的一塊肉絲,那狀態(tài),用悲喜交加形容也不為過。悲的是,一頓大肉的一餐已成往事,此頓只能以肉味佐飯,喜的是肉味之余,還有如浮光掠影一片肉,多么不易。往昔的生活,于物資匱乏中,有不斷的驚喜,以一碗剩湯下點粉絲,就覺得有葷菜在繼續(xù),而今,只怕這碗剩湯早給倒進下水道了。

我爺爺最喜歡吃粉絲湯,早晨起來,將水煮開,放入粉絲,再打一個荷包蛋。另準備一只大碗,挑一筷子葷油,倒點白醬油,灑上胡椒粉和蔥花,最后將下好的粉絲、荷包蛋連湯帶水倒在這個大碗里就成了。其實也就和下陽春面差不多,但粉絲別有滋味,又不如面條那么實在。早晨吃上一碗,也不足以影響中午的胃口。后來,報紙上說,粉絲這東西,含鉛量高,老年人不宜多吃,容易得老年癡呆癥云云。我三媽是做護士的,極力反對爺爺再吃粉絲。但爺爺?shù)?3歲的時候去世,逝前,思維清晰,并不見這輩子吃粉絲給他帶來過什么影響。

爺爺一輩子過得不太順遂。比如,他明明是1949年前就參加工作了,后來為表示與新中國同生,就將工作時間寫在1949年,結(jié)果最后只能算是退休而不是離休,工資比同工齡的人少了一大截;比如,晚年以后,只是做個前列腺的小手術(shù),就因為醫(yī)療事故給做了兩次,生生將一個好身體折騰到行動不便。本來以他的資格住好房子不成問題,但他卻發(fā)揚風格一輩子讓過無數(shù)的房子,最后還是為房子的問題生了許多閑氣。他生病的那段時間,家里開始翻修房子,特地為他修了個衛(wèi)生間(以前老房子都是公共廁所)。忍受了幾個月灰土嘈雜的爺爺,竣工那天還是很開心的,和工人們吃竣工飯,還喝了一杯白酒,而后由家人扶著,去院子里看新建的衛(wèi)生間,高興得直點頭,大家看著也高興,覺得這些日子沒白辛苦。沒想到第二天,爺爺就舊疾突發(fā),溘然長逝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