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跟你說
國家與城市
國家的秘密,北京知道。
作為中華帝國的首都,明清兩代的北京氣勢非凡。運河般寬闊的護城河旁,蘆葦挺立,岸柳成行,樹影婆娑。每當(dāng)鴨子在河上滑行,或清風(fēng)從葉間梳過,倒映在水面的垛墻就會開始顫動并破碎。抬頭望去,城樓和城墻突兀高聳,在萬里晴空的映襯下現(xiàn)出黑色的輪廓。門樓那如翼的飛檐秀插云霄,凌空展翅,蔚為壯觀。行人昏昏欲睡地騎在毛驢上進入城門,身后農(nóng)夫肩挑的新鮮蔬菜青翠欲滴,耳邊響起的則是不緊不慢的駝鈴聲。
這就是瑞典學(xué)者奧斯伍爾德·喜仁龍筆下的北京。準(zhǔn)確地說,是1924年的北平。它是中國所有帝都的典型和代表。也許,兩三千年前的王城也就是這個模樣:一樣巍峨的城030樓,一樣渾厚的城墻,一樣古樸的城門把威嚴(yán)的王宮、喧囂的街市和恬靜的鄉(xiāng)村聯(lián)系起來,只是沒有駱駝。1
是的。夏啟、商湯、周武那會兒,應(yīng)該不會有駱駝。
但,一定有城。
實際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從建城開始。所有的文明古國,也都有自己的城市,只不過有的聲名顯赫,如亞述、巴比倫、孟菲斯、耶路撒冷;有的鮮為人知,如埃及的涅伽達(dá)和黑拉康波利斯,印度的摩亨佐達(dá)羅和哈拉巴,克里特的諾薩斯和法埃斯特。沒有城市,則不可能。
古老民族的建國史,同時也就是他們的建城史。
的確,一個族群人口再多,地域再廣,如果沒有城市,那也只是部落或部落聯(lián)盟,不是國家。一個村長加一個會計,就號稱總統(tǒng)和財長,是很可笑的。
其實就連土財主,也有土圍子。表現(xiàn)為漢字,就是或者的“或”?;颍褪菄业摹皣?,是最早的國字;也是地域的“域”,是最早的域字。國、域、或,在甲骨文是同一個字。字形,是左邊一個“囗”,右邊一個“戈”。囗,讀如圍,意思也是“圍”,即圈子、圍墻、勢力范圍。戈,則是家丁、打手、保鏢、警衛(wèi)。也就是說,一個氏族或部落,一旦定居,有了自己的地盤,就會弄個柵欄或墻垣,再挖條溝,派兵看守。這就是“或”。
地盤是越變越大的,人口是越變越多的,規(guī)格也是越變越高的。于是,或旁加土,就成了“域”;或外加囗,就成了“國”。有學(xué)者認(rèn)為這是畫蛇添足,其實未必。國家畢竟不是土圍子,豈能還是“或”?(圖)
金文的“國”
(毛公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