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企業(yè)的培訓制度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已經(jīng)十分完善。
如果認為這種恩惠理所當然,就會不自覺地擺出被動接受的姿態(tài)來。但是,請千萬不要產(chǎn)生這種誤會。在教室和企業(yè)培訓中學到的工作技能是有限的。
我剛入職時,總是跟在同事左右。因為我想要學習他們向客戶提問的方法、做筆記的方法,以及其他經(jīng)驗。
拜托上司和同事把自己帶到平時不可能去的場所,可以說是一種難得的經(jīng)歷。我想要強調(diào)的是,要模仿在那里看到、聽到的東西,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只有通過模仿和學習才能掌握知識和工作技能,這樣說絕不為過。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所以,沒有必要模仿所有的東西。只要找到自己認為好的、符合自己風格的,積極去模仿就好了。
在我任職的第一家公司中,有個叫矢吹博隆的人,無論什么他都會換算成數(shù)字進行工作。就連已經(jīng)習以為常的東西,他也會全部將其轉化為數(shù)字。在他身上我學到了一點:借助于徹底的邏輯分析,自己的報告會更具說服力。所以,我模仿了他這種工作風格。
同樣,我在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另一位上司,御立尚資先生,有一個習慣,從出租車上下來的時候,一定會向司機道謝行禮。
“對于一位追求卓越的人來說,細心是必備品質(zhì)?!?/p>
我沒有忘記御立先生細心的樣子。所以,我現(xiàn)在也會這么做。如果他對待司機的態(tài)度很蠻橫,也許司機就不會禮貌地回答“承蒙您關照”了吧。
我在里普爾伍德控股集團時的上司,能對客觀事物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無論是在洽談桌上還是在飯局中,他都會一直看著對方。從他那洞察對方的心理和偏好的行事風格中,我看到了磨煉洞察力的重要性。
我還曾和一個在美國長大、日語并不怎么流利的日本人一起共事。每當洽談進入最后階段,或真正想將商品賣出去的時候,他都會在不說謊的前提下,進行靈活的銷售談話。他對自己充滿信心,敢于直面問題,而且會著重強調(diào)自己公司的優(yōu)勢,迫使對方做出購買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