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類的腦科學發(fā)展還處在幼稚的階段,人類對知覺、意識、思維、情感的研究還處在一些假設里面。哲學上我們不能回答“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將到哪里去”這樣的問題,一個幽默有趣的想法是:“人最終能否真正知曉自己是一個未知數(shù),取決于人類是否可以擺脫人類知覺與文化的影響,發(fā)展出一種超人類的意識?!贝蠖鄶?shù)人類知識的來源是形而上的,研究兒童心智的科學家通過同位素掃描發(fā)現(xiàn),兒童的認知是一種全腦認知—剛出生的嬰兒跟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體系一樣,是整個大腦都在思維與感覺。幾乎所有的大腦細胞都在新陳代謝,大腦是活的。成年人的大腦只有1/4在新陳代謝,大部分腦是沒有功能的,眾多神經(jīng)叢因不再需要識別特定的信息而被廢棄。3歲以前,兒童是全腦思維,隨著成長與社會化過程,大腦獲得語言與理性思考的能力,這些能力可以簡化大腦的勞動,那些主導感覺、直覺、生命本體感的腦細胞慢慢衰減。拿3歲、12歲的孩子與成年人做個比較,3歲的孩子是全腦思維,12歲的孩子是1/2大腦思維,成年人大概只動用1/4,甚至1/5的大腦進行思維與工作。
兒童的思維中心可能在頂葉與枕葉之間的巨大區(qū)域,12歲以后,大腦皮層得到成熟發(fā)展,人的思維功能慢慢地從大腦實質中分離,聚焦在皮層上面。絕對部分的腦質成為人的感受區(qū)與運動區(qū),也許還是無意識的信息綜合、分析、篩檢、選擇的功能區(qū)。只是這個區(qū)的運作錯綜復雜,彼此覆蓋,在大腦定位研究中找不到它的存在。成年人思維型大腦到哪兒去了呢?神經(jīng)解剖學告訴我們,大腦巨大的頂葉支配手,頂枕葉支配腳以及四肢的運動,丘腦以及丘腦周邊的邊緣系統(tǒng)成為人的信息傳導識別中心,顳葉與額葉前回成為情緒與記憶中心。當然,這些腦功能定位是在相對不那么精確的定位分析中得出來的,是對腦功能的一種解釋。
成年人的大腦有很多無功能區(qū),一顆子彈穿過或者血管梗塞影響的不是人的思考與認知,只是人的運動與感覺功能。由于延髓以及丘腦下中樞、邊緣回主掌了大部分感覺,所以影響最明顯的是人的肢體運動。內臟運動受軀體內植物神經(jīng)節(jié)支配,腦損傷時也不受太大影響。當然,如果創(chuàng)傷影響到一個人左腦的語言中樞(內囊區(qū)),這個人看起來像喪失了思維與認知功能。其實不然,他依然有正常的思維與知覺,只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與交流,讓別人覺得他傻了。人類的大腦皮層是覆蓋在大腦溝回(皮質)上的一層膜,這個膜將近1.5毫米厚,創(chuàng)傷如果沒有太傷及這層膜,人的思維能力就是完整的。我們是否應當把人類的命運與未來都交由這層膜來決定,這需要認真的思考。不過思考本身就是這層膜的功能,所以也不會有更多的答案。
是整個大腦思維好呢,還是只靠那層膜思維更好?人類社會、理性、科學、言語的發(fā)展,大大刺激了大腦皮層(膜)的發(fā)展,與其他生命比起來,人類大腦皮層的厚度是值得驕傲的。從腦體積與身體體積的比例看,很多生命優(yōu)于我們,比如章魚、蟑螂。但它們的膜卻沒有人類發(fā)展得好,所以它們只能靠經(jīng)驗、本能與淺顯的思維活動。人類擁有這層膜就擁有了推理、抽象、邏輯、運算、分類、綜合思考的能力,也更好地發(fā)展了人與人的交流系統(tǒng)。不過有得必有失,因為皮層發(fā)展,人類獲得了一些超然的能力,也因為這層膜,人類失去了眾多天賦的、復雜的自然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