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格雷厄姆去世以后,評論家們經常討論巴菲特與格雷厄姆在投資理念上有什么區(qū)別。大家認為,巴菲特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除了恩師的指點以外,他還受到查理·芒格的影響,也受過作家兼投資家菲利普·費舍爾的影響。他們都強調一個經營完善的好公司與只從數(shù)字上來看便宜的公司是不完全相同的。當然他受自己成長經歷的影響也很大。
在分析公司的時候,巴菲特比本杰明·格雷厄姆要更加主觀一些,他能夠發(fā)現(xiàn)一些公司的內在價值,比如喜詩糖果公司,而這些公司是本杰明·格雷厄姆不曾涉獵的。這些差別的存在使人們難以看出巴菲特對本杰明·格雷厄姆衣缽的繼承。股票有交易價格之外的“內在價值”這一思想,其實巴菲特也是從格雷厄姆那里學來的。的確,很難想象的是,如果巴菲特沒有讀過格雷厄姆對“市場先生”的那番生動比喻,巴菲特不會在股市高歌猛進的時候終止合伙公司,而在1974 年市場陷入低谷時又重返股市。在刊登在《金融分析師》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中,他對本杰明·格雷厄姆分析方法的歷久彌新給予了盛贊:
在對上市公司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有些人即便在分析了幾周或是幾個月之后,都沒能得出什么有見地的觀點。但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總是奏效—在經歷了一場金融風暴之后,上市公司的價值往往會增加,而且能夠更好地為人理解。
多年之后,巴菲特承認他買的那些股票與格雷厄姆可能會買的股票一定是不同的。不過,他從本杰明·格雷厄姆那里得到了“關于公司基本面恰當?shù)呐袛唷?,那就是買入公司股票時要考慮價值原則,要有充分考慮公司股票安全性的穩(wěn)健態(tài)度以及不為每日市場行情漲跌所動的超然。
巴菲特從來都沒有否認過自己是格雷厄姆的追隨者,也從來沒有否認過對這位“言傳身教、悉數(shù)相授”的恩師的情意。多年后,當巴菲特與撰寫自己生平的作者談到他的事業(yè)的時候,他對心目中的英雄的崇敬之情毫不隱瞞:“我人生中最成功的事就是選對了自己心中的英雄,我的靈感都來自于格雷厄姆。”當作者告訴巴菲特,他已經和格雷厄姆的孩子談過話了,巴菲特不禁動容地說:“我真希望你能有機會和格雷厄姆當面對話?!?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