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2)

老人言:老祖宗教你不走彎路的人生智慧 作者:胡衛(wèi)紅


釋迦牟尼先是一一拜訪全國有名的圣者,但無人可以幫他解開心中的疑團。于是,他來到尼連禪河畔,坐在樹林中獨修苦行。他身上穿的是樹皮衣,晚上睡的是牛糞地,剛開始每天只吃一頓飯,后來七天進食一餐,一直堅持修行了六年。長期的苦修,并沒有為釋迦牟尼帶來解脫之道,于是他放棄苦行,在尼連禪河中洗凈了身體,渡過尼連禪河,來到菩提伽耶城外的菩提樹下,沉思默想。

釋迦牟尼端身正意,追憶過去的經歷,漸漸入了禪定。一天凌晨,他目睹啟明星,豁然大悟,感嘆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眼前。”

此后,釋迦牟尼創(chuàng)建了佛教,在印度各地傳道。經他的悉心指引、隨時開示,許多弟子領悟了宇宙真諦,找到了解脫諸苦之方。據說,其修成正果的弟子有五百人之多,后世修習佛經而悟道者成千上萬。

我們可以看到,釋迦牟尼開創(chuàng)新的“道路”前,在黑暗中摸索了許久,走了很多彎路,吃了很多苦,幾至犧牲生命;而跟從他學習的人,卻少走了彎路,少吃了許多的苦,能夠盡快領悟到佛學的真諦,尤其是大弟子迦葉,跟釋迦牟尼一席長談,即已開悟,這豈不遠勝于在黑暗中摸索若干年?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向前人學習,追蹤前人的足跡,就可以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盡快地獲得成功。

每個人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學習什么最有價值,最有用?我認為,有兩個方面:

第一,前人的成功經驗、血淚教訓最有價值。我們不一定要做一個拓荒者,至少不需要在所有事情上都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前人萬般吃苦、一朝開悟得來的真諦,我們何不直接“拿來”呢?

第二,與生活、事業(yè)息息相關的經驗最有用。人際交往中,我們大多數時間進行的不是重要的人際交往,而是一般的人際交往。面對看似不那么重要的人和事,處理得當,則一切順風順水;處理不到位,人際關系就會變成一張網,纏得人動彈不得。所以說,解決人生中數不清的小問題,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前人做大事業(yè)的心得,往往被鄭重其事地用高雅的文字記錄下來,號稱“經典”,供后人學習;而一些處理日常事務的經驗,卻通過口口相傳,一代代流傳下來,它們被稱為“民間俗語”。民間俗語可能出自山野村夫,也可能出于名家大師,因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才得以廣為流傳。它們雖然有點“俗”,卻是金玉良言;它們雖然主要針對世間俗事,卻句句實用。學一些“俗”經驗,少走一些彎路,生活就可以多一份輕閑,事業(yè)也可以走得更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