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鐵觀音密碼(6)

茶之原鄉(xiāng):鐵觀音風土考察 作者:謝文哲


探尋鐵觀音物種源起及其獨特的“觀音韻”文化特征,重“技術”數(shù)據的分析綜合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其中仍存有無盡的問題。比如,現(xiàn)代鐵觀音與古代鐵觀音所具有的品種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如果存在著差異,那么在變遷中處于支配地位的人類又起了什么樣的作用?鐵觀音物種身上所隱藏的“革命歷史”,與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這個課題存在著至為微妙的關系,容我在后面的文章中一一涉及。

繁殖文化史

在我們居住的生活環(huán)境里,除了天空、花草、樹木等自然景觀之外,目之所及的盡是人工制造的東西:我眼前的紙、筆、書、書桌和電腦,我身后的椅子、書櫥和電風扇,頭上的屋頂,窗外的馬路、車輛和建筑物,這些都是通過人工把自然物分解組合的產品,就是現(xiàn)在的天空也受到了人為污染的影響。在城市中,你的感官可以感受到的一切沒有不受到人為的影響,我們親身體驗了這個由人類“設計”出來的物質世界。

現(xiàn)代鐵觀音必然遺傳了古代鐵觀音的大部分特征,受氣候、時間等自然環(huán)境因素的持續(xù)影響,它同時要產生基因的變異,從而表現(xiàn)出與古代鐵觀音的部分差異,這也是毫無疑問的。本文想接著探討的不是自然環(huán)境因素對物種造成的變化值,而是要思考自 18世紀 20至 30年代鐵觀音誕生后,在長達二三百年的演變中,“人為”因素是如何作用于自然物種本身,并借以探索物質創(chuàng)造過程的本質——一種連續(xù)的創(chuàng)造、持續(xù)的創(chuàng)造,這或許是整個物質文明演進的根本原則?

史載,明崇禎十三年(1640)前后,安溪茶農即從茶樹枝條壓在土壤中能生根發(fā)芽得到啟發(fā),創(chuàng)造出“茶樹整株壓條繁殖法”,克服了此前采用茶籽繁育的致命弱點:種性容易混亂、退化,最終導致茶質下降。近一個世紀后,當魏蔭、王仕讓在大雪消融的南巖山頭找到鐵觀音時,他們首先進行的就是對茶樹實施“整株壓條繁殖”,以解決茶樹遭“雪災”重創(chuàng)而大面積凍死之困擾。新品種的“規(guī)模繁殖”,使鐵觀音在安溪茶鄉(xiāng)迅速傳播開來。

在鐵觀音由發(fā)源地向外四處傳播的軌跡中,我看到了一個發(fā)散性的古代中國社會結構,這顯然不是由于安溪古代政府的極力推廣,純粹是源于民間的力量,正是這種生生不息的民間力量,使得鐵觀音沒有在朝代更迭改變中消失,反而愈加生機強健。在解決溫飽的生存大計面前,安溪茶農“創(chuàng)造”物質世界的熱情始終高于政治“覺醒”:1920年,他們在“整株壓條繁殖”的基礎上,試驗“長穗扦插繁殖”獲得成功。1936年,改“長穗扦插繁殖”為“短穗扦插繁殖”,又獲得成功,并成為當今世界最廣泛運用和最先進的茶樹繁殖法,不僅傳遍國內各產茶省,還傳播到印度、斯里蘭卡、坦桑尼亞、烏干達等世界主要產茶國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