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的兩個警察也來加油,和往常一樣無意付錢。挪馬克追上去討回加油費,告訴他們沒有什么東西是免費的。
四人再次半夜打電話叫外賣。外賣小子實在受不了了,和他們吵起來,一頓海扁之后,外賣小子逃走。Band友想聽歌,就把休息室里的龍哥數(shù)人叫下來,要他們唱給他聽。這幾個混混唱得意外的好聽,還吸引了一個前來加油的音樂人,給了他們一張名片。一旁的Band友非常羨慕,他曾經(jīng)也是樂隊的主唱,因為欠高利債被人四處追討,最后不得不放棄音樂。
一個漂亮姑娘來加油站,因為很沒禮貌被“請進”了休息室。大炮想起學生時代,因為喜歡上一個女生被老師懲罰,頭頂著地面趴了一整天。
逃走的外賣小子喊到大批幫手復仇,龍哥的流氓大頭目亦率人同時趕到,雙方都還沒搞清楚誰是敵人就陷入混戰(zhàn),引來防暴警察到場鎮(zhèn)壓。挪馬克見勢不妙,站到高處向人群噴灑汽油,手持打火機威脅他們。趁著這個時候,四人終于逃脫,乘著車在清晨的薄霧中飛馳而去。
畫外之音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韓國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制作資金來源的開放、新晉導演的不斷涌現(xiàn)、電影審查制度的變革以及電影文化的發(fā)展,都為韓國電影的飛速發(fā)展帶來契機,出現(xiàn)了一批一批兼具商業(yè)性與藝術性的電影,成為我們不斷品評的經(jīng)典之作,比如《八月照相館》、《生死諜變》,以及這部優(yōu)秀的喜劇電影《加油站被襲事件》。
“加油站被襲事件”,聽起來像是一則社會新聞,其實是一出黑色幽默的鬧劇。搶劫加油站是四個年輕人吃泡面時想出來的打發(fā)時間的點子,于是在觀眾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加油站已經(jīng)二度被劫,而且從人物動作到鏡頭剪輯,兩次的表現(xiàn)高度一致:一開始老板在數(shù)錢,學生仔戴著耳機瘋狂地扭動,隨后就是尖叫、逃跑、破碎的霓虹燈……但非常尷尬的是,這次老板提前把錢轉(zhuǎn)移了(事實上他沒有那么聰明)。四人做出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決定:假扮服務生來經(jīng)營這個加油站。
這樣的“笨賊”形象在黑色幽默電影里數(shù)見不鮮,譬如《兩桿大煙槍》里的偷槍賊,《瘋狂的石頭》里的麥克和道哥。他們常常因為自作聰明而成為觀眾嘲笑的對象以及荒誕世界的隱喻。但這里的四個年輕人并非如此。影片中的加油站為故事開展提供了場景,成為四人行動的據(jù)點乃至一切矛盾的起源——被看做是“社會敗類”的他們在這里不斷遭遇所謂的正派人士和權勢力量,從外賣小子到白領麗人,從校園混混到黑幫頭目,各色人等都有。然而所有這些人來到加油站之后全都變成了笑料。尤其是那些在各自系統(tǒng)中處于上層的人物,沖著他們喊“白癡”、“低能”、“小痞子”,他們代表了冷酷的弱肉強食的社會規(guī)則。如果當真知道他們是劫匪,這些人反而不敢這樣造次。服務生就不同了,他們是社會下層,他們的尊嚴誰都可以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