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武昌起義與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1)

反復:再造共和的艱辛 作者:張華騰


1. 武昌起義與清廷之對策

同盟會領導的武裝起義接連失敗,使得領導人不得不考慮失敗的原因。一些人對孫中山注重廣東,對于長江各省一點也不注重,并且將華僑所捐的錢也只用到廣東方面去,別處的活動一個錢都不肯給的戰(zhàn)略十分不滿。1910年夏間,在東京的革命黨人,討論將來發(fā)難地點問題,楊時杰就主張在武漢舉行起義,并一一說出在武漢舉事的優(yōu)點。這年秋間,他回到武漢,在與楊玉如談起此事時亦說:“這幾年孫總理、黃克強等專在沿海幾省,靠幾處會黨,攜少數(shù)器械,東突西擊,總是難達到目的。我們長江的黨人都想從腹地著手。尤其是我們湖北人,就想在湖北干起來。”楊玉如贊同他的觀點,說:“我們湖北居長江形勝,有槍炮廠,有官錢局,餉充械足,新軍知識又高,易受運動?!保钣袢纾骸缎梁ジ锩戎洝罚茖W出版社1958年版,第25頁。)再后來,譚人鳳、宋教仁等都主張要把長江流域作為革命活動的中心,并成立中部同盟會作為活動的總指揮機關,但最終孫中山沒有采納他們的建議。但他們并沒有灰心,在擁護孫中山主張的同時,積極在長江流域開展工作。

正是在同盟會的推動下,1911年8月,武漢的兩個較大且有影響的革命組織文學社、共進會舉行聯(lián)合會議,成立了起義的領導機關——軍事指揮部,推選文學社領導蔣翊武為湖北革命軍總指揮,共進會領導孫武為參謀長,決定在辛亥年農歷八月十五日(10月6日)中秋節(jié)發(fā)動起義,并制訂了總動員計劃。不幸起義走漏了風聲,湖廣總督瑞澂加緊防備,即令各營隊收繳子彈,且提前一天過中秋。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起義總指揮部臨時改變起義時間,決定在10月9日起義,可事不湊巧,當革命黨人各就各位,當箭在弦上待發(fā)之時,竟又發(fā)生了意外之事,10月9日上午,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14號機關制造炸彈,一革命黨人不慎將煙灰掉進配藥盒內,發(fā)生爆炸,引起大火。俄租界巡捕聞訊趕來,把炸藥、文件、鈔票、旗幟、名冊等物全部抄走。面對這樣的事實,臨時指揮部蔣翊武就以臨時總司令的名義,發(fā)布了起義的命令,決定在當晚12時以南湖炮隊鳴炮為號,城內外一起動作。不料命令發(fā)出不久,起義總指揮部即遭清軍包圍,蔣翊武逃走,劉復基、彭楚藩被捕,奉命去南湖炮隊傳達命令的人,由于路途戒嚴,也沒有把命令送到,致使起義計劃未能實現(xiàn)。次日,劉復基、彭楚藩、楊宏勝等英勇就義,湖廣總督瑞澂下令全城戒嚴,按名冊搜捕革命黨人,形勢非常危急。10月10日當晚,革命黨人在沒有統(tǒng)一領導的情況之下,自行聯(lián)系,暗地串聯(lián),于晚7時發(fā)動了武昌起義,武昌新軍工程第八營熊秉坤、金兆龍等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新軍各營聞風響應。革命軍經過通宵血戰(zhàn),攻進總督府。是晚,武昌全城被革命黨人占領,武昌起義成功,總督瑞澂、第八鎮(zhèn)統(tǒng)制張彪倉皇出逃。

武昌起義后,國內局勢日趨復雜化,許多矛盾交織在一起,不可預料的事情層出不窮。就當時的情勢而言,清廷仍是全國的統(tǒng)治者,盡管十分腐朽,其力量仍然不可低估。維持正常的統(tǒng)治,為其所愿,然而談何容易!南方的革命黨一開始就從人心上占有優(yōu)勢,得到中外普遍的同情,且一舉奪取武漢,盡管其影響逐漸擴大,但短期內推翻清廷也不現(xiàn)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