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滔天(1871—1922),本名宮崎寅藏,是一位畢生支持中國革命事業(yè)的日本浪人。他早年就學于東京專門學校(今早稻田大學)英語科。1892年,他第一次西渡中國,被友人日下部正一騙去旅費,困于上海囊中羞澀,遂作罷回國。1897年5月,他結識了革命黨人陳少白,隨后到香港、澳門等地,得知孫中山抵日,立即回到日本東京,與孫中山會面。他傾心于孫中山的革命計劃,決心支持其革命活動。隨后,他將孫中山介紹給犬養(yǎng)毅,并常伴在孫中山左右,參與到中國革命之中。
1899年9月,宮崎滔天參與促成哥老會、三合會和興中會之間的合作,在香港結識未滿20歲的史堅如,非常驚嘆其革命理論與決心,動員他赴日本會見孫中山,商討反滿革命計劃。在赴日本之前,史堅如先到了香港,會見了“革命四大寇”之一的陳少白。
陳少白(l869—1934),原名聞韶,號夔石,廣東江門市海鎮(zhèn)南華里人。他6歲入私塾,天資聰敏,勤勉好學,習字、念書、學寫詩文,均是同窗中的佼佼者。1888年,美國教會哈巴牧師開辦的廣州格致書院開始招生,陳少白第一個報考,并被錄取入學。讀書期間,他的三叔陳麥南常攜多種西文譯本給他閱讀。陳少白從中看到世界局勢的變化,并接受了西方先進思想的啟蒙。他常與人說:“革命思想,多得于季父。”21歲時,他進入香港西醫(yī)書院讀書,與孫中山、尢列和楊鶴齡被稱為“四大寇”,共同從事革命活動。
1895年,陳少白加入孫中山創(chuàng)立的興中會,參與在香港創(chuàng)設興中會總部,研究攻取廣州計劃。廣州起義失敗后,他輾轉英、日、新加坡、越南和香港、澳門等地,宣傳革命,籌措經費,輔助孫中山進行革命活動。
陳少白在香港見到史堅如后,為史堅如的革命熱情所感動,立即介紹他加入了興中會。史堅如誓以身殉反清革命,成為一名民主革命的先驅戰(zhàn)士。他認為,“要想實現(xiàn)所謂真正的改良,只有用鮮血來洗滌人心一個辦法”,決心追隨孫中山以實現(xiàn)革命大志。陳少白建議他到長江流域游歷,見見世面,然后再去日本見孫中山。
史堅如接受了陳少白的建議,先到上海、湖北等地游歷,與同志暢議天下形勢,為日后的起事做精神和物質準備。
1899年底,宮崎滔天、陳少白與史堅如轉道上海,以留學為名東渡日本,到東京會見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 (1866—1925),乳名帝象,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化名中山樵,廣東香山(中山市)翠亨村人。他自幼向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yè),曾以“洪秀全第二”自稱。1879年,孫中山隨母赴檀香山。當時他的長兄孫眉為該地華僑資本家,資助孫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tǒng)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4年的中法戰(zhàn)爭,激起了孫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熱情。他目睹清政府的賣國、專制和腐敗,開始產生反清革命思想,經常發(fā)表反清言論,同時與早期的改良主義者何啟、鄭觀應等有所交往。1886年,他自中央書院畢業(yè)后入美基督教長老會在廣州開辦的博濟醫(yī)院附設醫(yī)校,次年轉到香港西醫(yī)書院繼續(xù)深造。在香港讀書期間,他經常往來于廣州、澳門和香港等地,廣泛結交朋友,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他與陳少白、尤列、楊鶴齡經?!吧陶勗旆锤矟M,興高采烈”,被人稱為“四大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