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她比康有為走得更遠(2)

鼓吹:終結(jié)帝制的集結(jié)號 作者:馬平安


著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各就現(xiàn)在情弊,參酌中西政治,舉凡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并,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精?各舉所知,各抒所見,通限兩個月內(nèi)悉條議以聞,再行上稟慈謨,斟酌盡善,切實施行。

至西幸太原,下詔求言,封章屢見。而今之言者率出兩途:一則襲報館之文章;一則拘書生之淺見。指其病未究其根,尚囿于偏私不化;睹其利未睹其害,悉歸于窒礙難行。新進講富強,往往自迷始末;迂儒談正學,又往往不達事情。爾中外臣工,當鑒斯二者,酌中發(fā)論,通變達權(quán),務極精微,以便甄擇。

倘再蹈因循敷衍之故轍,空言塞責,遇事偷安,憲典具在,決不寬貸。將此通諭知之。

這道上諭表明:

1.經(jīng)過庚子事變后,清廷在反思之余,態(tài)度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一個比較徹底的轉(zhuǎn)變,這就是從原來的頑固守舊開始轉(zhuǎn)向維新圖強。上諭中雖然仍宣布康梁為逆黨,斥責康梁變法為“亂法”,但并沒有反對變法從新的意圖,反而說:“所有一切自強新政,胥關(guān)國計民生,不特已行者亟應實力舉行,即尚未興辦者亦當次第推廣?!贝褥倪@種做法主要是想把自己即將舉行的新政與戊戌變法區(qū)別開來,其變法自強的愿望與主張是堅定的。

2.清廷終于敢于走出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怪圈,不再拘泥于祖宗的成法。認識到了“法積則敝,法敝則更,惟歸于強國利民而已”的正確性和重要性。

3.在總結(jié)過去洋務運動成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主張。這道上諭希望突破洋務運動的藩籬,指出了“近之學西法者,語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藝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又不學,學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強耶?”因此,富強之路、振興之望在于必須舍西政之皮毛,而求西政之本源。

4.如何舉辦新政才能富強,清廷并沒有十分成熟的主張。因而下諭要求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各舉所知,各抒己見,通限兩個月,詳悉條議以聞,再由朕上稟慈謨,斟酌盡善,切實施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