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谷之一曰“稷”①,“后稷氏”者,“后”為尊敬之意。以上提及不稱“后稻”、“后麥”,可見當時最重要的農(nóng)作物是“稷”。今山西省有“稷山”;“歷山”亦在山西。
稷為高地旱性植物。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偏于高地旱性作物,所以中國古代文化起于丘陵,起于高地,而非起于平原。故稱大陸文化,并非海洋文化。
所謂五谷,即黍、稷、稻、麥、粱;普通說農(nóng)作物為黍稷稻粱。清程瑤田作《九谷考》,曰:“稷者,今之高粱?!贝颂幩Q之粱,即今之小米;黍即北方之黃米。
中國古代農(nóng)作物由高地開始,是先種(多種)高粱、黃米(即黍稷),而非先種稻麥。《詩經(jīng)》云:“黍稷稻粱,農(nóng)夫之慶?!逼湟饽耸蝠⒃谙纫?。
《詩經(jīng)·七月》中,周公述說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及農(nóng)村農(nóng)民之生活狀況甚詳。此詩雖無說明先種植何種作物,不過可自其下種之日期看出,高粱是在古歷正月下種。稷則可稱五谷之長。此詩中說明春天為蠶桑之時(插秧期);夏天盛產(chǎn)瓜茄蔬菜;對于稻,只提了一句說:“十月獲稻,為此春酒。”此是旱稻,且僅是種少量作釀酒用。酒在古時僅供老人飲用。此詩述說農(nóng)事極詳,卻不提及種稻之法。
《詩經(jīng)》、《禮記》、《管子》所記載的,均可證明春秋以前,中國人民主要在山陂陵阪地區(qū)種植黍稷等旱地作物。另一證明,古代敬神是取黍稷,因古代人民尊重高粱、黃米,含有重視黍稷過于稻粱之意。
古代有兩種盛載祭物之盛器。一曰簋①,為當時第一等盛器;一曰簠②,為第二等盛器,但當時祭神以簋盛放黍稷,以示尊敬;稻粱卻放于第二等盛器簠中。
古代祭神,水為最尊貴,酒次之。亦從而可見中國古代農(nóng)作物是黍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