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三國時期的屯田制度(1)

中國經(jīng)濟史 作者:錢穆


1.曹操屯田統(tǒng)一中原

東漢末年,由于戰(zhàn)亂頻仍,饑荒連年,最大的困擾就是缺乏糧食。當時歷史記載道:“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并起,無終歲之計,饑則寇略,飽則棄余,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shù)。”①

當時各方軍隊沒有敵軍的攻擊便已自行瓦解,主要就是缺糧。當時在河北的袁紹軍隊,士兵靠桑椹維生;在長江淮河一帶的袁術軍隊靠蒲草螺肉果腹。因此造成人民互相殘食,流離失所,當時一石谷的價錢竟貴至50余萬錢,造成州里蕭條的悲慘現(xiàn)象。于是曹操提出意見說:“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雹?/p>

曹操之意,秦以農事為急務,故能統(tǒng)一天下;漢武帝以屯田之策平定西域,于是曹操取了羽林監(jiān)潁川棗祗的屯田建議。委任峻為典農中郎將。募民屯田許下③,得谷百萬斛④,于是在州郡遍置田官,將所產(chǎn)積貯于當?shù)兀员阏鞣ニ姆綍r食用,使無運糧之辛勞。

曹操在獻帝初平三年,攻克兗州(今河北、山東)收編黃巾降卒30萬,軍力大增。繼又滅呂布、袁紹,征服三郡烏垣。至建安十三年,曹操以漢獻帝名義廢三公,自己為丞相。赤壁戰(zhàn)敗后,致力于經(jīng)營內部,西進關中,平定隴右,中原遂得統(tǒng)一而穩(wěn)定。這成功的因素主要是靠屯田政策。

屯田政策的成功,乃前有羽林監(jiān)棗祗,后有典農中郎將任峻,使曹操與北方群雄混戰(zhàn)之際,能推行大規(guī)模之屯田以恢復農業(yè)生產(chǎn)。棗祗提出,命令地方官將官牛出租,鼓勵農民獨立生產(chǎn),成為郡縣之編戶。同時以所獲黃巾資業(yè),包括黃巾士卒及其家屬,及大量之無業(yè)流民,加以編組,擴大其屯田事業(yè),不但有“軍屯”,而且創(chuàng)立了“民屯”,前者以佃兵或屯兵為主;后者以屯田客、屯戶為主。

所謂“募民屯田許下”,便是應募而來的屯田戶。如此幾年經(jīng)營,使“所在積粟,倉廩皆滿”,“軍國之饒,起于棗祗而成于任峻”。曹操之能統(tǒng)一中原,棗祗、任峻兩人之功實不可沒。

2.鄧艾屯田極為成功

當時出了一位能臣鄧艾。鄧艾著有《濟河論》,他特別重視水利灌溉,認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