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恢復《京報》 教書育人(1)

潛伏在特殊戰(zhàn)線 作者:林峰


1920年,段祺瑞在直皖戰(zhàn)爭中潰敗,“安福系”政府倒臺,邵飄萍在大阪獲悉,立即辭去朝日新聞社工作。對于聘期未滿辭職,他覺得非常過意不去。在辭職信中寫道:“此為愚充日本朝日新聞社顧問聘約之后幅留作紀念者。愚于直皖戰(zhàn)爭歸國,京報復活,致未滿期而請求解約,往返磋商,始承允諾,為愚生平最抱歉之事。特志之以謝該社焉?!睔w國后,剛上臺的曹錕、吳佩孚,為標榜自己區(qū)別段祺瑞政府,就以政府的名義授邵飄萍一枚“二級勛章”。邵飄萍明知這是收買,但還是表面接受?;鼐┎痪?,9月17日,在邵飄萍等人的努力奔波下,《京報》得以復刊。

10月,邵飄萍在上?!渡陥蟆返膹V告欄上刊登了“北京《京報》恢復出版”的啟事。啟事稱:“本報自前年發(fā)刊以來,大受社會歡迎,去秋被安福派之朱深等強迫封禁,停版至今,對于愛讀本報諸君深為歉仄。茲以政局更新,本報亦根本改組,除關于政治、外交問題仍持公平嚴正之態(tài)度外,特與教育、實業(yè)各界著名學者聯(lián)合,(1)主張教育民辦;(2)批評世界思潮;(3)研究改良社會;(4)注意海外華工。準于陽歷九月十五日發(fā)行:(甲)每日兩張,外埠報價每月連郵費大洋一元,空函不復;(乙)去年定閱者仍照舊寄,希即來示證明,或費已完者,請續(xù)匯,以免中止;(丙)各處繼續(xù)代派或新愿代派及擔任分館者,希即來示接洽:(丁)送登廣告,七日送閱三日,希望者請來示接洽,當即照送;(戊)各處同業(yè)愿交換音,請先寄大報一份,借作楷模;(己)來示概寄北京前門外三眼井三十七號本館收。北京京報館啟?!?/p>

《京報》每日版面只有兩張,稿源較多,版面緊張,結果導致華北災情嚴重等重大題材無法全面報道。為此,邵飄萍決定從11月2日起,增《賑務日報》一張,隨《京報》送閱。時隔月余,邵飄萍得到海內外同志的贊助,于12月13日再增附刊《海外新聲》周報?!毒﹫蟆纷灾匦麻_辦后,越辦越好,得到了海內外各界的贊許。當時新文化思潮激流澎湃,為適應當時的形勢,邵飄萍又創(chuàng)立了《青年之友》,作者以當時學界青年為主。后來,邵飄萍又根據(jù)形勢的變化對《京報》的版面做了幾次變革,不斷增加新的版面和欄目,《京報》關心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且不斷向國民介紹新思想、新潮流,探討救國救民的方式,在全社會引起了極大關注。

此外,為了讀者能在第一時間內讀到《京報》,1921年7月1日開始,邵飄萍雇傭了大量腳踏車夫為其送報紙,受到讀者廣泛好評。為采訪方便,邵飄萍先后用洋車、馬車作為代步工具,后來又添了一部黑色小轎車,成了中國新聞記者中以自備汽車進行采訪的第一人。這樣,在一般情況下,他能直進中南海等重要場所,從不受阻,這不但為采訪帶來了諸多方便,也保證了新聞的時效性。

當時,記者在社會上不受重視,記者本身也自暴自棄,為了提高記者的自信,培養(yǎng)更多的新聞人才。1923年,邵飄萍繼續(xù)“五四”前在北大設立新聞學研究會的做法,在汪大燮等人創(chuàng)辦的平民大學出任主任教員。對平大設新聞系一事,《京報》8月8日寫道:“我國新聞事業(yè),日益發(fā)達。新聞人才,日見需要。北京平民大學,為供應社會之需要,造就健全之新聞人才起見,特自今年下半年起添設新聞學與社會學兩系,為國內各大學所未備之科目。凡有志新聞事業(yè)者,當以此為研究之唯一機會。”邵飄萍在平大教授新聞學科,與在北大新聞研究會時一樣,強調記者要重視品性修養(yǎng),突出新聞的真實性。并就其13年記者生涯的豐富實踐經(jīng)驗,講述記者必備的條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