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莫扎特不哀傷?
莫扎特:第八號a小調鋼琴奏鳴曲,K. 310
Mozart: Piano Sonata No. 8 in A minor, K. 310
二十世紀初期的指揮大家魏因加特納(Felix von Weingartner)被問到為什么不演奏海頓的作品時,輕蔑地回答:“海頓?他和莫扎特,都已經是歷史的‘陳跡’了!”和魏因加特納同時期的另外一位音樂家謝佛勒
(Robert Haven Schauffler),替魏因加特納的輕蔑做了當時最能令人認同的注解:“海頓和莫扎特,即使是他們最沉重的哀傷,也只不過皮膚那么一點深度而已!”
對那個時代的人來說,莫扎特最大的罪惡,莫過于他的音樂聽起來永遠那么快活愉悅??墒窃诶寺髁x的信念中,悲劇、哀傷才真正迸發(fā)出人之所以為人的能量,也才符合藝術家孤獨追求的精神,難怪他們不喜歡莫扎特。
為什么莫扎特不哀傷?這是應該從音樂史上被認真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不能等閑放過。
莫扎特不哀傷,一部分來自十九世紀的人們,創(chuàng)造了太多將莫扎特刻畫成天使般神童的故事。想起莫扎特,好像眼前就浮現(xiàn)文藝復興名畫中愛神丘比特的模樣,永遠天真,永遠抱著游戲的興味。將莫扎特想象成代表幸福與快樂的小童,那么當然就會強調他音樂中清朗歡愉的氣氛了。
一直到二十世紀后半葉,靠著一部認真爬梳史料后創(chuàng)造的音樂劇,加上隨后改編的電影,才讓世人看到莫扎特生平不快樂、不歡愉的一面。彼得·謝弗寫的《阿瑪?shù)纤埂愤€原了莫扎特不成熟、不健康的性格。他滿口臟話、言詞刻薄,經常爆發(fā)出帶有嘲諷意味的狂笑,得罪了周圍所有的人。盡管擁有那么高的天分,創(chuàng)作出人人喜歡的音樂,然而到處得罪人的個性,注定了莫扎特短短一生窮困潦倒的命運。他沒有快樂的童年,沒有快樂的少年期,沒有快樂的青年生涯,他甚至沒有機會活到中年,三十五歲便匆匆早逝。
這樣一個人,老天,他的生命里充滿了悲哀??!那么悲哀痛苦的人生,為什么他的音樂卻不悲哀也不痛苦,以至于被后來生活過得比他好十倍的人嫌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