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一般300人,住校。教材是《四書五經大全》、《性理大全》等,此外還有習字、習射。學生在低級班學習一年半,文理兼通則進入中級班,再過一年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yōu)”則進入高級班。教學以科舉考試為中心,學生在監(jiān)內要練習作八股文,以應付以后科舉考試。國子監(jiān)有一些制度:一是按月考試積分,此法于順治十七年停。二是歷事制,即派監(jiān)生到六部諸司歷練政事3個月,此制度康熙初年停。三是季考月課制,為培養(yǎng)監(jiān)生的科舉考試能力,祭酒3月對監(jiān)生一考,司業(yè)每月十五對監(jiān)生考試,這個制度實行的時間比較長。國子監(jiān)在雍正后有所發(fā)展,爭取到了較多經費,校舍也有所擴充。乾隆初年,對國子監(jiān)的制度作了改革,嚴格了師生的選拔制度,加強了教學管理制度,增加了明經、治事科八股,監(jiān)生肄業(yè)期滿敘用也得到保障。道光末年,國子監(jiān)開始衰落,教學制度有名無實,住校人數(shù)只百余人。同治二年,只40人。
旗學,為八旗子弟的學校,包括旗官學、八旗教場學、八旗蒙古官學、盛京(沈陽)官學、咸安官學、景山官學、八旗義學等。最初八旗各有自己的旗學,康熙、雍正時,先后設立了景山官學、咸安宮官學,皆隸屬于內務府管理,專收內務府的八旗子弟入學。
宗學是為宗室子弟開的學校。順治十年開始,學制5年,教習從滿、漢人中選拔,讀滿書、漢書,兼習武藝。學生可以殿試授官。光緒三十四年宗學撤。
覺羅學是為覺羅子弟開的學校,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滿洲八旗各設一學,總稱“八旗覺羅學”。覺羅指努爾哈赤伯叔兄弟的旁系子孫,覺羅學學生從8歲以上30歲以下的覺羅子弟中挑補,每人每月給銀3兩、米3斗及紙張筆墨,并且冬天給炭、夏天給冰,待遇優(yōu)厚。學生學成之后,與旗人一同應歲科考試及鄉(xiāng)試、會試,并可考用中書、筆帖式、庫使等官。覺羅學與宗學均由宗人府管理。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經翰林院侍讀寶熙奏準,將宗室、覺羅、八旗等官學改并為中、小學堂,均由管學大臣管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裁撤八旗覺羅學等,改設八旗高等學堂及左右翼高等小學堂、初級小學堂。
府學、州學、縣學是府、州、縣設立的學校。其教官有正有副,正教官,府學稱教授,州學稱學正,縣學稱教諭,各1名;副教官是訓導,員額不定。學生是童生經過入學考試,取得生員(秀才)資格再經過考試,根據(jù)成績分三等:廩膳生,成績最好,有一定名額,發(fā)給月米;其次是增廣生,也有一定名額,沒有月米;再次為附學生(附于諸生之末故有此稱)。府學、州學、縣學的課程教育內容為培養(yǎng)官僚而設置,有法律課,講解清律;政治課,讀臥碑;文化教育課,讀《四書》、《御纂經解》、《性理大全》、《詩》、《古文辭》、《大學衍義》、《文章正宗》等。課程少,重點放在考課上??颊n有月考、季考與歲考。
由于官學是科舉的附庸,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嚴重脫離,教官迂腐,管理混亂,考試制度腐朽,月科、季考廢弛,學風敗壞,遂國子監(jiān)取消坐監(jiān)制度。晚清時期,官學已經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