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認知失調(diào):自我辯護的原動力(11)

錯不在我 作者:(美)卡羅爾·塔夫里斯


幸運的是,失調(diào)理論也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慷慨的行為會增進慈愛與憐憫的精神,這是一種“良性循環(huán)”。當人們?nèi)プ鲆患檬?,特別是當人們沒有心理準備或者突然間決定這樣做的時候,他們會意識到自己的善心和慷慨給人們帶來的好處。人們“放下自己手頭的事情去幫助另一個人”的認知,與“先前可能對這個人抱有的負面情感”之間會存在不一致。實際上,在幫助了這個人之后,人們會捫心自問:“為什么我會去幫助這樣一個蠢貨呢?有可能他并不像我曾經(jīng)認為的那樣愚蠢,其實,他是個不錯的人,值得我放下手頭的事情去幫助他?!?/p>

一些實驗研究已經(jīng)為這種假定提供了支持。在其中的一項實驗中,大學生們被安排參加一項可以贏得不菲獎金的競賽。競賽結(jié)束后,實驗者向其中1/3的實驗對象解釋,他在實驗中使用的是自己的積蓄,而現(xiàn)在錢要用光了——這就意味著他不得不停止實驗。他問道:“就算幫我個忙,能將你贏的錢還給我嗎?”(所有的學生都表示同意。)第二組也被要求歸還獎金,但向他們提出要求的,不是實驗者本人,而是系里的秘書。這位秘書向?qū)W生們解釋,心理學系的研究基金面臨短缺。(這一組所有的學生也都表示同意。)余下的實驗對象沒有被要求歸還所贏得的獎金。最后,所有實驗對象均被要求填答一份問卷,其中包含了“表達對實驗者的感受”的內(nèi)容。結(jié)果表明,那些被勸說對實驗者提供特別幫助的人,最喜歡實驗者,他們相信實驗者是一個值得幫助的正派人。其他學生也認為他不錯,但不如那些向他提供過幫助的人所認為的那樣好。18

盡管有關(guān)良性循環(huán)的科學研究是新近的事情,但早在18世紀,作為一位在哲學領(lǐng)域(兼修自然科學和政治學)潛心攻讀的學者——本杰明·富蘭克林就已經(jīng)提出了大致的觀點。在賓夕法尼亞州議會供職期間,富蘭克林受到了一位立法委員同行的沖撞與抵制。于是,他開始想辦法征服這個人。他寫道,自己“并沒有低三下四地去恭維他”,沒有去討好這個人,而是引導這個人來幫助自己,請對方從他的圖書館里幫自己借一本稀有的圖書:

他很快就將那本書送來,我在大約一周后將書歸還給他并且附上了另外一張便條,表示自己強烈地意識到了他的幫助。當我們再次在議會相見時,他與我攀談起來(此前他從未這樣做過),而且顯得彬彬有禮。此后,無論在何種場合下他都會毫不遲疑地支持我,我們成了好朋友,我們的友誼一直持續(xù)到他離開人世。這是一則古老格言具有真理性的又一例證:“那些施恩于你的人,較之曾經(jīng)受過你恩惠的人,更樂于隨時幫助你?!?9

◆◆◆◆◆◆

失調(diào)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令人厭煩的,但是對人們來講最為痛苦的部分是自我概念受到了威脅,這一點突出體現(xiàn)在:人們所做的事情與自我看法不一致。20假如你所崇拜的某個運動員或者名人受到強奸、猥褻兒童或者謀殺等罪名的指控,你會體驗到這種強烈的失調(diào)。你對這個人的認同度越高,你所體驗到的失調(diào)越大,因為你的自我會越多地卷入其中。假如你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但又從事了某種犯罪行為,你將會感受到更加強烈的失調(diào)。畢竟,人們對名人的支持可能會經(jīng)常在不同的人之間變換。但假如一個人偏離了自己的價值觀,他就會體驗到更為強烈的失調(diào),因為總有一天他必然要回歸自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