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記憶:自我辯護的歷史記錄者(3)

錯不在我 作者:(美)卡羅爾·塔夫里斯


這個小故事道出了有關(guān)記憶的3個重要事實:第一,要搞清楚一段記憶是否真實有多么困難,某段完整的記憶包括它的細節(jié),有時可能是完全錯誤的;第二,即便是很有把握的、完全肯定是準確的某段記憶,也不意味著這就是它的本來面目;第三,那些支撐我們當前感受和想法的記憶有可能是完全錯誤的?!拔矣泻芏嚓P(guān)于我父親的回憶,”卡羅爾評論道,“他是一個熱心的人,風趣而又甘于奉獻,他喜歡給我讀書,他會帶我翻遍整個圖書館,他喜歡做文字游戲。因此,對我而言,推測(不,是回憶)他是那個給我讀《奇妙的字母O》的人,是完全合乎邏輯的。

記憶的隱喻,適合于我們當今這個科技時代。幾個世紀以前,哲學家們曾經(jīng)將記憶比作可以在上面留下印跡的柔軟蠟片。隨著印刷時代的到來,人們開始將記憶比作將事件保留下來以備提取的圖書館。(處于某個特定年齡段的我們?nèi)匀粫诌@樣的看法,我們會抱怨向已經(jīng)凌亂的大腦再“提交”信息這件事。)電影和錄音機出現(xiàn)后,人們開始將記憶比作攝像機,可以記錄下出生的瞬間并自動地錄制后來的每一刻。今天,我們將記憶比作電腦,盡管我們一些人希望能夠更加方便地隨意存取信息,但我們?nèi)匀患俣ㄖ車l(fā)生的一切都會“被存貯”。你的大腦可能并沒有顯示所有的記憶,但是它們都存貯在那里,等待著你某一天會來提取、欣賞。

有關(guān)記憶的這些隱喻,被廣為流傳且不斷得以強化,但它們未必是正確的。記憶不像在某個考古遺址發(fā)現(xiàn)的尸骸,埋藏在大腦的某個地方;記憶不像那些用來做色拉的小蘿卜,我們不能將它們從土里連根拔出;而且,即便它們被拔除,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護。我們不能記起自己所經(jīng)歷的每一件事情,我們只是選擇那些重要的事情來回憶。(假如沒有遺忘,我們的意識就不能有效地工作,因為它們和混亂的精神世界攙雜在一起——例如上周三的氣溫、公交車上令人厭煩的談話、所撥打的每一個電話號碼);而且,恢復記憶不像回收文件或重放磁帶,它就像讓人們觀看幾個不相干的電影鏡頭,然后讓他們指出余下可能的情節(jié)。我們可能會采取生搬硬套的方式再現(xiàn)詩歌、玩笑或者其他信息,但是當我們對復雜的信息進行回憶時,我們會對其進行加工,以便與故事情節(jié)相吻合。

由于記憶是可以重新建構(gòu)的,它很容易被虛構(gòu)。例如,把在別人身上發(fā)生的和自己身上發(fā)生的事情混在一起,或者你記住了根本就沒有發(fā)生過的事情。在建構(gòu)記憶的過程中,人們會從許多來源獲得信息。在回憶自己5歲生日的聚會時,你可能會有一個直接的記憶片段:你的弟弟把手指戳在蛋糕上,把蛋糕弄壞了。但是,你還可能加上一些信息,例如,你后來從家庭的故事、照片、家庭錄像中得到的信息,以及在電視上看過的生日聚會場景。你會將所有的片段編織在一起。假如有人對你實施催眠,讓你返回你5歲生日的聚會現(xiàn)場,你會講述一個生動的故事,但這個故事會包含許多當時聚會時根本沒有發(fā)生的細節(jié)。之后,你便不能將自己的真實記憶同從其他地方獲得的后繼信息區(qū)分出來。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來源混淆”(source confusion),也就是廣為人知的“我從哪里聽到的”這類難題。5類似的問題還有:我讀過它嗎?我見過它嗎?有人告訴過我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