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這種行為可以解釋一代又一代人在家庭支出和儲蓄模式上表現(xiàn)出來的長期穩(wěn)定性。1897年以來,個人儲蓄占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在和平時期幾乎都在5%~10%的狹小區(qū)間內波動(參見附錄圖1–1)。平均實際家庭收入在數(shù)代人中有了巨幅增長,為什么平均儲蓄率沒有相應提高?我在回憶錄《動蕩的年代》(The Age of Turbulence)中提到,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收入與類似群體乃至榜樣人物的比較,而不是客觀的物質指標。有人曾經(jīng)調查過哈佛大學的研究生,如果他的年收入為5萬美元,周圍的人只有他的一半,或者他的年收入為10萬美元,周圍的人是他的兩倍,在哪種情形下他會感覺更加幸福。大多數(shù)人寧可只拿5萬美元。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時,笑了笑就將其拋到腦后了。不過這個故事是有淵源的,最終可以追溯到早已被人們遺忘的多蘿西·布拉迪(Dorothy Brady)和羅絲·弗里德曼(Rose Friedman)在1947年所做的有趣的研究。9
布拉迪和弗里德曼給出的數(shù)據(jù)表明,美國家庭用于消費類產(chǎn)品和服務的支出占收入之比,主要不是取決于自己家庭收入的絕對水平,而是與全國平均家庭收入的相對水平。這個結論意味著,2000年的處于全國平均收入水平的家庭,其支出占收入之比應該基本等于1900年時處于全國平均收入水平的家庭,然而,經(jīng)過通貨膨脹調整后的1900年的平均收入水平要遠遠低于2000年。我親自檢驗并更新了該研究的計算過程和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當年的結論是可靠的。10消費者的行為在125年以來沒有發(fā)生重大改變。
從眾行為不同于其他類型的人類心理傾向,它不但是指個人的模仿習慣,還是一種群體行為準則,因此會對整體經(jīng)濟產(chǎn)生影響。例如,由于從眾效應,恐懼和狂熱情緒將會傳染。11然而我們依舊很難解析,人們?yōu)槭裁磿噲D模仿某個群體而非其他群體,又是哪些因素導致人們拋棄某個群體而加入另一個群體?,F(xiàn)代社會媒體的出現(xiàn)更是加劇了從眾行為。
從眾行為是投機泡沫及其破滅的主要推動因素和本質特征之一。一旦投機性的從眾傾向達到某個程度,例如廣大市場參與者都看好牛市前景,市場就會進入“杰塞爾悖論”(Jessel paradox)的狀態(tài)(參見第三章),然后崩潰。杰塞爾悖論可以解釋投機泡沫的興起過程,而與之類似的泡沫破滅過程則可以用“驚散”(stampede)來描述,從字面和數(shù)據(jù)上講都是從眾行為的極端表現(xiàn),這是從美國老西部的放牧活動中借用來的術語。
處理日常事務如果都要求非常詳細的決策判斷,會使大多數(shù)成年人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超出自己的知識范圍。12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宗教就能夠帶來這方面的指導安慰,同時所有人都容易追隨或模仿同伴與領導者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