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 基準線的改變(5)

透視謊言:跟牛津專家學超實用破謊術 作者:(德)雅克·納斯海


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定向反射來設計問題類型,借以幫助我們揭穿謊言。這類問題我姑且稱之為“反射性問題”。

腦指紋與P300腦波

腦指紋(brain finger printing)是美國神經(jīng)科學家勞倫斯·法威爾(Lawrence Farwell)所發(fā)展出來的一項技術,通過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測量出不同腦波的結合狀態(tài)。其中一種腦波名為P300,當人們識別出某些已知的信息時,便會出現(xiàn)這類腦波;換言之,發(fā)生定向反射時,便會出現(xiàn)這類腦波。與測謊機不同的是,測謊機所記錄的是身體特征的變化,而腦指紋所記錄的則是腦波的變化。兩相比較之下,腦指紋又更為可靠。

腦指紋的發(fā)明者曾盛贊這種方法是前所未有的破謊技術。不過,這樣的說法是老王賣瓜,甚至根本就是謊話一則。事實上,這種方法的理論基礎與提問方式跟傳統(tǒng)的測謊機測試沒什么兩樣。唯一差別在于偏離基準線的現(xiàn)象是通過不同方式測量出來的,比傳統(tǒng)的測量方式稍微精確一些。

然而,為了提升些微的精準度,卻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如果要采取腦指紋這種方法,就必須出動一部造價十分昂貴又不切實際的機器。有鑒于此,這種方法很少被實際運用。

反射性問題

反射性問題是一種以特定的方式來表達的問題,形式大致是這樣:在面對這些提問時,誠實者完全無法從中辨識出任何指涉;相反的,說謊者立刻就能夠察覺出有關其行為的一些細節(jié),而他的言談舉止隨即會因此出現(xiàn)可見的改變。關鍵在于,你不能立即向對方提出具體責難,而是要將問題行為的重要元素隱含在你的提問中。

舉例來說:辦公室的打孔機又再度神秘失蹤,你懷疑是某位同事干的好事,因為他有過將辦公室的用品順手牽羊的不良記錄。你想要通過反射性問題來揭發(fā)這位同事的惡行。于是你先瞧一瞧他的辦公桌,接著一臉無辜地問道:“你最后一次看到打孔機是什么時候啊?”倘若這位同事是清白的,他會對這突如其來的怪問題感到一頭霧水。然而,如果打孔機真是他偷的,他便會立刻聽出其中的指控,出現(xiàn)偏離行為基準線的現(xiàn)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