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02
巴達洛納(Badalona)那位身份至高無上又尊貴的公訴檢察官 ,是否曾讀過《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這部小說?還是他屬于那類堅持相信人的一生必須嚴格恪遵法律不得有違的人?很明顯,上述這個修辭學問題,我只是在切入題目時才用上它。所以讀者就會曉得,前述所提及的那位公證人,于法律上完全站得住腳,就好比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小說筆下所述的眾角色之一,就是那位公訴檢察官。這部小說的主人翁,冉·阿讓(Jean Valjean,檢察官大人,您認得這個名字嗎?),被控企圖唆使行竊(或者是他本人下手偷竊)一片面包。這個罪名,幾乎讓他付出了終身監(jiān)禁的代價,多虧了因他屢次試圖脫逃而連續(xù)加諸于身上的懲罰刑期,當中有些顯然頗為成功。冉·阿讓遭受一種病痛的折磨,這種病痛特別容易侵襲監(jiān)獄里的服刑人,或許能將它稱之為一種對自由的焦慮、一種對自由的渴望。在我們今天會稱為“大部頭”的書籍當中,這部小說是沉重的,并且十分確定,不會引起那位檢察官大人的興趣,他或許已經過了能欣賞《悲慘世界》的年紀了。閱讀這部小說,應該在人年輕之時,在犬儒心態(tài)還沒有養(yǎng)成以前;很少成人會對于冉·阿讓的貧困和反英雄式的冒險保持興趣。上面一切,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我可能搞錯了:要是我們這位檢察官大人確實讀過《悲慘世界》呢?如果真是這樣,請容我提出一個問題:這是怎么回事?他竟然膽敢(如果“膽敢”這個措詞對你有些強烈,請自行選換合意的用詞)對一名在巴達洛納“企圖”偷取一條法國面包的行乞者(我故意用“企圖”一詞,因為實際上他只偷取了半條),求處一年半的刑期?為什么?是否這位檢察官頭顱里,本來該裝上大腦的地方,只放了一部法典?拜托,請好好地向我解釋,這樣我才能馬上開始準備我的辯護詞,以免有朝一日,我發(fā)現(xiàn)自己必須走上法庭,面對像他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