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岳飛的印象都是他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金營里甚至喊出一句口號說“捍山易,捍岳家軍難”!說他是軍神一般的人物。你看岳飛在中國古代是跟三國關(guān)羽關(guān)王爺一起貢在廟里的,叫關(guān)岳廟。
但岳飛真的有這么神嗎?你真的仔細去爬梳史料會發(fā)現(xiàn),描寫朱仙鎮(zhèn)大捷寫得最天花亂墜的一本書叫《金陀萃編》*,這本書誰寫的?岳飛的孫子岳珂。其實在當時的官修史書里根本就沒有把這個勝利看得多重要,甚至在官修史書當中都沒有提到朱仙鎮(zhèn)這幾個字。
當然官修史書也不一定對,因為秦檜和兒子秦熺兩人天天跑到宮里去改寫官修史料,所以也不可信。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岳家軍當時是步軍,如果再深入敵后,不在中州自己的主場作戰(zhàn),真的直搗黃龍府和會寧府*,步兵怎么打得過人家騎兵,這是一個問題。要知道會寧府在今天的黑龍江省阿城市啊。
第二,當時宋朝的國力已經(jīng)不支持這一場戰(zhàn)爭了。北宋是很富強的,最富的時候是宋神宗時代,一年收入大概是6000多萬貫,可是到兩宋交替兵荒馬亂的時候,中央政府的稅收已經(jīng)只有1000萬貫。一直到12世紀的中期南宋政府歲入才恢復到6000萬貫的水平??墒悄阒喇敃r岳飛一年的軍費要多少?光這一支軍隊一年就要700萬貫,所以皇帝基本上是在家里掃倉庫給他。
宋高宗是一個非常勤儉的皇帝,營造宮室沒有想象的那么壯麗豪華,據(jù)說他那個宮殿的主殿經(jīng)常換牌子,干什么就換一個名字,因為沒有那么多宮殿。不像詩歌“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里寫的那么糜爛。為什么?打仗得籌軍費啊。
可問題來了,為什么不能讓將帥自籌呢?很多王朝往往到后期兵荒馬亂的時候都是將帥自籌軍費。清代晚期曾國藩就是這樣。宋高宗這一點算盤是打得明白的。不能讓你們自籌啊,你自籌我這兒是松快了,將來你們?nèi)顡?jù)了。
宋太祖定國家制度的時候就把行政權(quán)、司法權(quán)和財政權(quán)分開了。管財政的地方官叫轉(zhuǎn)運使,直接對中央負責。如果地方官又管老百姓,又管判案子,還管財政稅收,就又變成了節(jié)度使,就可能造反。所以宋高宗非常清楚,即使是勒緊褲腰帶掃倉庫,我也得供軍費,要讓所有的老百姓和軍卒知道這支軍隊不是岳飛養(yǎng)活的,是我養(yǎng)活的哦。
所以在當時財政那么艱困的情況下,能不能支持岳飛直搗黃龍府,也是一個問題。
從后代史家的描述中你會看到一個清晰的脈絡(luò)。比如說離那個時代非常近的朱熹,有一次有一個學生就問他,如果宋高宗趁那個時候國勢稍張,是不是能成功呢?朱熹的答案說將驕兵惰,未可知也。意思是就岳飛那些將領(lǐng)當時的戰(zhàn)斗力真的是不一定啊。后來的史學家,如趙翼、錢大昕和胡適都認為當時談和,跟金兵保持以淮河大散關(guān)為界,劃界而治,是最有利最理性的一個選擇。所以岳飛的作用其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神,這在史學界幾乎已經(jīng)是一個定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