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說:行吧!讓你當宰相吧。
趙構在紹興初年就第一次讓秦檜當上了宰相。
趙構就問:秦愛卿,你到底有什么計策???
秦檜就說出了八個字,叫“北人歸北,南人歸南”。秦檜的意思就是搞兩個中國。因為當時北方有金國,中間還有一個金國人幫傀儡皇帝劉裕建立的齊國。南邊是南宋。我們讓北方來的人都回到偽齊,然后讓他們把抓我們的人也都放回來,這樣我們雙方都承認既定現(xiàn)實,這不就和平了嗎?你看,就這么一個關于投降的主張,讓他做了這么復雜的包裝。趙構聽懂了之后非常生氣,說你說“北人歸北、南人歸南”,朕乃北人啊,我老家開封的!那是不是按你意思我也得回去啊?所以秦檜這次當宰相,三下五除二就被趙構罷了相,這次創(chuàng)業(yè)又失敗了。
第三次創(chuàng)業(yè),是在紹興八年,秦檜再次拜相,他提出了另外一個口號,這個口號就很清晰了—議和。
你看市場經(jīng)濟就是這樣,你要搞營銷,不光是產(chǎn)品對,你那個品牌也得對,什么“北人歸北、南人歸南”!就像你生產(chǎn)一罐涼茶,你要是說“想退火,喝×××”,這是賣不掉的,你必須要針對當時所有人的心理,你要說“怕上火,喝×××”,這就好賣,就這道理。
所以,第三次秦檜創(chuàng)業(yè),投資人趙構一看,不錯,上市成功,讓他當了宰相。秦檜這一當宰相可就不得了,從紹興八年,一直干到紹興二十五年,17年,更重要的是這17年秦檜是獨相。因為政事堂*里除了這種正式的宰相,還有 “參知政事”這種副宰相。但是秦檜是獨相17年,就一個宰相,所以第三次創(chuàng)業(yè)非常成功。
可能各位會有一個疑問,高宗趙構不是典型投降派嗎?投降派為什么非得用一個投降派做宰相呢?你要體會統(tǒng)治者當時的心態(tài),統(tǒng)治者是從來不愿意親口說出“投降”二字的,他也不愿意站在舞臺的第一排來表演這個角色。他需要什么?需要一副“手套”,就像我們現(xiàn)在有的大企業(yè),他把所有的臟活、累活、苦活都外包給外面的公關公司來干,這叫什么?手套。他要確保自己手干凈,要臟,臟你。這就是秦檜當時的產(chǎn)品的本質,適銷對路了,買家趙構就收購了。
舉個明朝的例子吧,明朝到了1642年時,國內(nèi)因為李闖王起義,基本上已經(jīng)是山河糜爛了。可是北方呢,跟后金,也就是后來的清朝之間,一場松錦戰(zhàn)役下來,明朝所有的精銳10萬人報銷了。對于當時的崇禎皇帝來說,最理智的方法是跟金國談和。后金的皇太極是個非常有戰(zhàn)略頭腦的人,他知道中原不是我們文化落后的人現(xiàn)在能管得了的,所以他就希望,拼命地從你那得點兒好處就算了,所以他也有談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