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2:典型的危機一天
在危機期間,美國國安會系統(tǒng)頻繁召集部長、副部長級會議和跨部門工作組會議。如1991年海灣戰(zhàn)爭,1999年科索沃危機,“9·11”之后,阿富汗、伊拉克行動期間,典型的一天是:
早晨,部長、副部長召集部門會議,評估態(tài)勢、責任以及各部門使命。
上午,召開部長級會議(有時是保密電視電話會議),高級助手和資深專家參加,形成跨部門意見和對新政策問題看法。之后可能召開副部級會議討論敏感情報或政策問題。
上午晚些時候或下午早些時候,部長級會議討論副部長級會議的結果或未解決的問題,考慮戰(zhàn)略性政策方向,確定什么問題需要報告總統(tǒng)。部長級會議成員可能與總統(tǒng)見面。在此期間,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隨時向總統(tǒng)報告事態(tài)進展。
下午晚些時候,召開副部長會議,討論總統(tǒng)或部長級會議決定的執(zhí)行問題,討論跨部門工作組的結果,后者一天開幾次會議。
下午晚些時候,部長級會議成員與其主要助手見面,討論當天情況,爾后與助手們共同開會討論當天的決策、進展和下一步問題。取決于事態(tài),晚上可能再次召開部長級會議,總統(tǒng)可能參加(成為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
這種節(jié)奏可能會持續(xù)數周或數月。重大危機往往會改變常規(guī)的國安會體制運作模式,這取決于總統(tǒng)管理危機的方式。除面對面開會和舉行保密電視電話會議外,部長級會議、特別是副部長級會議,還有另外一個名為“書面部長或副部長級會議”的機制。在一些情況下,如無足夠時間召開會議,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把書面政策草案送部長、副部長級會議成員,要求其評估、修改,在限定時間內返回。這套機制在副部長層級使用更頻繁,在任何時候都可能有4個-5個書面副部長級委員會文件在流轉。
在副部長級委員會之下,設多個跨部門政策委員會(工作組)。這些工作組由各部門資深專家和高級官員組成。在部長級、副部長級會議領導下,這一層級是跨部門協(xié)調的主要場合,是干“臟活和累活”的地方。這些工作組進行日常的跨部門分析研究,提出行動方案,制定政策草案和行動規(guī)劃,協(xié)調政策執(zhí)行,商討資源分配。由于領域和性質不同,這些工作組有的天天開會,有的只在重要節(jié)點開會。這些工作組按地區(qū)和功能劃分,通常情況下地區(qū)組由助理國務卿主持,功能組由國安會辦公廳高級主任或其他部門高官主持。普遍認為,奧巴馬任內其跨部門工作組的設置與小布什任內類似(主要情況見注3)。
2006年至2007年,白宮情況室進行了重大技術升級,更便于白宮領導者與各職能部門及駐世界各地的一線人員溝通。奧巴馬雖然經常使用保密電視電話會議,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更傾向于面對面地開會討論問題;而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有一半是保密電視電話會議??偨y(tǒng)或主要閣員出差期間,以及副部長和跨部門政策委員會,經常召開保密電視電話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