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我們對未來的迷茫,來自于對自我的疏遠(8)

總有一個未來屬于你 作者:(英)露易絲·普雷斯利·特納


心理舒適區(qū)就好像是高速公路上的休息站,我們每個人一路顛簸著、漂泊著走到這里,希望可以放松心情,吃上一頓熱飯,避一避風雨,安心休憩一陣子。雖然在休息站睡覺要比在公路上開車舒服得多,但是我們卻不會把這里當成自己的家,因為休息的目的,是為了可以讓自己更好地前進,如果由于貪圖舒適而停在這里,那也就徹底失去了休息的意義。

這個道理,放在公路上大家都會明白,但是如果這個可供休憩的地點換成了一座熟悉的城市、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一個關系穩(wěn)定的戀人、一間可以長久住下去的房子或一份來自別人的稱贊,我們便會像登上了無人島的人們一樣,對這份舒適難以割舍。

是啊,我們活得都很不容易,誰不希望可以輕松些,安全些。而實現自我注定是條辛苦的路,常常意味著要改變你所熟悉的現在,你或許會為此失去安穩(wěn)的職位,告別在一起多年的戀人,離開你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還可能遭到別人激烈的反對,不得不在別人的懷疑和非議中重新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

所有這一切,可比開車駛出休息站繼續(xù)趕路要難得多,突破心理的舒適區(qū),你必須要做好冒險的準備,你也許會失去你現有的安穩(wěn)生活,你需要做好長期身處不安全狀態(tài)的覺悟。

于是,我們怕了。

對不安全的恐懼,像是一把巨大的鉗子,狠狠地扼住了我們的喉嚨。就像《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一樣,興致勃勃地收拾好行裝,換上了最漂亮的衣裳,卻最終因為害怕陌生的陸地生活,將自己的一生都留在了那艘船上。

每個人都有權繼續(xù)逗留在心理舒適區(qū)里,但相應的,我們也必須為自己的怯懦和懶惰埋單,我們會因此永遠得不到一些東西,比如更廣闊的人生,比如真正快樂的自我。

如果你觀察過人們奔跑時的姿態(tài),就會理解舍棄安全對我們有著怎樣的意義。

當人們奔跑的時候,都會身體前傾,腦袋使勁向前探,雙臂不停擺動,使盡全身的力氣向前猛沖。倘若在某一秒將這個動作定格,你會發(fā)現,這個奔跑的姿勢實在不穩(wěn)定,稍稍一碰似乎就會跌倒。

但正是因為這種不安全、不穩(wěn)定的姿態(tài),人們才可以大步流星地前進。

從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采來第一枚火種,到萊特兄弟搖搖晃晃地第一次飛上天空,人們在舍棄安全的過程中,實現了無數次極其關鍵的突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