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醫(yī)生說我患有抑郁癥,那么住進精神病院就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但我哥哥在那所學校很適應,為什么我卻不行呢?我清楚我無法適應學校,完全是自己的責任,于是覺得自己是個低能兒。更糟糕的是,我覺得自己和瘋子沒有兩樣。父親也說過,只有瘋子才會放棄這么好的教育機會。回到艾斯特中學,就是回到安全、正常的環(huán)境,回到被社會認可、對個人前途有益無害的道路上??墒俏业膬刃膮s告訴我,那不是適合我的道路。就眼下看來,我的未來非常迷茫,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放棄上學勢必給我?guī)硪庀氩坏降膲毫?,我該怎么辦呢?我執(zhí)意離開理想的教育環(huán)境,是不是果真精神失常了呢?我感到害怕。就在沮喪的時刻,仿佛神諭一般,我聽到一種聲音,一種來自潛意識深處的聲音:“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于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边@聲音給了我莫大的啟示,盡管我的想法和行為與社會公認的規(guī)范不符,甚至使我看上去像個瘋子,但我應該選擇自己的路,于是,我終于安然睡去。第二天一早,我就去見心理醫(yī)生,告訴他我決定不再回艾斯特中學,寧愿住進精神病院。就這樣,我縱身一躍,進入了未知的天地,開始了我的獨立人生,自行掌握我的命運。
成長的過程極為緩慢,除了大步跳躍以外,還包括進入未知天地的無數次小規(guī)??缭健? 歲的孩子第一次獨自騎車到遙遠的郊區(qū)商店購物,15 歲的孩子第一次與異性約會等。如果認為這些經歷算不上冒險,那你顯然是忘記了當初經歷這些事情時,心中那種強烈的緊張感和焦慮感。即使是心理最健康的孩子,初次步入成人世界時,除了興奮和激動,想必也不乏遲疑而膽怯。他們不時想回到熟悉而安全的環(huán)境中,想變回當初那個凡事依賴別人的幼兒。成年人也會經歷類似的矛盾心理,年齡越大,越難以擺脫久已熟悉的事物。已是不惑之年的我,現在每天還會面對新的挑戰(zhàn),同時,也是新的成長機遇。心智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經歷過各種小步邁進,偶爾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大步跳躍。我離開艾斯特中學,無疑是告別傳統(tǒng)的價值觀。很多人從未有過大規(guī)模的跳躍,也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長。盡管他們看上去像個成年人,心理上卻仍對父母有很大的依賴性。
他們沿襲上一代的價值標準,做任何事都要得到父母的“批準”,即使父母早已離開人世,他們心理上仍舊難以擺脫依賴的情結。他們從來就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運。
人生最大幅度的跳躍,大都出現在青春期,但實際上,這種跳躍也可以出現在任何年齡階段。有一位35 歲的女士,她有三個孩子。她的丈夫獨斷專行,以自我為中心,長時間生活在這種陰影下之后,她終于意識到由于對丈夫和婚姻過于依賴,她已經被褫奪了一切人生樂趣。她曾想通過努力讓婚姻變得正常,但努力最終化為泡影。她鼓起勇氣,和丈夫辦了離婚手續(xù),忍受著丈夫的指責和鄰居的批評,帶著孩子離開了家門。她冒著風險,走向了不可預知的未來——恰恰從這一刻起,她有生第一次成為了她自己。還有一位52 歲的企業(yè)家,他經歷過嚴重的心臟病,情緒極為消沉。他回顧追名逐利的一生,覺得那一切毫無意義。他意識到長期以來,他并不是為自己而活著。他所做的一切,無不是為了取悅他的母親——他那既專制又挑剔的母親。他一生拼命苦干,只為得到母親的認可,按照母親的標準塑造自己。經過深思熟慮,他第一次抗拒母親的意志,也不顧妻子和兒女的反對,到鄉(xiāng)下開了所專營老式家具的小店。到了他這樣的年齡和地位,進行如此翻天覆地的改變,心中的壓力和痛苦可想而知??墒?,他還是表現出超人的勇氣,實現了年輕時的夙愿,當然,這也得益于他能接受心理醫(yī)生的幫助。接受心理治療,未必就會降低成長的風險,心理治療的價值,在于它能提供恰當的激勵,給予患者足夠的勇氣,讓他們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