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要生存,你需要一個思想體系”(2)

失衡:后經濟危機時代的再平衡 作者:(美)史蒂芬·羅奇


就像朱镕基上任中國總理之后立刻遭遇亞洲金融危機一樣,格林斯潘剛上任便屢遭不順。就在他宣誓就職成為美聯儲主席的69天后,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票市場跳水了23%。這位新上任的美聯儲主席不得不拋棄在經驗和學術中得出的結論,而試圖更多地依賴于直覺去平復潛在的混亂。美聯儲很快承諾向證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服務,并通過購買政府債券強力向市場注入資金。市場在24小時內開始趨于穩(wěn)定,格林斯潘和他領導的美聯儲也獲得了金融市場和政界的稱贊。這就是邁向“格林斯潘看跌期權”這種可預測的保增長應對模式的第一步——美聯儲的這一系列應對措施旨在為處于危機的市場構筑一道底線,就像看跌期權的作用一樣。

格林斯潘的本能反應也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深藏在他癡迷的客觀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源頭》的作者艾茵·蘭德的思想觀念中。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他就積極參加蘭德每周的沙龍。在她于1982年去世前,格林斯潘一直作為她核心圈子的一員與她保持親近的關系。1974年,當格林斯潘宣誓就職成為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時,蘭德就與他的母親一起站在他的身旁。

蘭德的哲學將“強調理性、個人主義和開明的利己主義”作為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的核心思想,并認為這種體系是人類社會最好的形式。當格林斯潘還是一位年輕的經驗主義者,與她首次接觸時,正試圖更深層地了解美國的經濟。他不認同凱恩斯的新理論,而是在蘭德的學說中發(fā)現了一些特別之處:這是使市場重煥生機,并為他的數據搜集提供框架的一套哲學理論。在面對如1987年10月這等規(guī)模的嚴重市場失靈時,格林斯潘的本能反應就來源于深入其骨髓的自由放任的客觀主義學家的思想理念。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重建這個全世界最重要的股票市場自由運行的功能。

格林斯潘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空想家。他把在其長達20年的經濟顧問工作中積累的分析能力和經驗帶到美聯儲主席的工作中來。盡管如此,他還是需要完成從微觀到宏觀的艱難的過渡。他試圖依靠自己的優(yōu)勢完成這個過渡,尤其利用他對于推動工業(yè)活動、技術改革和生產率走勢的力量的濃厚興趣。由于他早先是一位經濟顧問,他極有創(chuàng)造性地將一些諸如貨車車廂裝載量和棉花價格這樣的非傳統(tǒng)數據源帶入了美聯儲的分析和預測工作中。

但是思想意識還是成為這位新上任的美聯儲主席的絆腳石。思想意識最終扭曲了他的分析,也致使他過多地將他自己的哲學理論帶入美國貨幣政策制定中去。在一些關鍵的時刻,他甚至讓自由放任的客觀主義理論凌駕于許多久經考驗的宏觀經濟規(guī)律之上。

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是他更改自己對20世紀90年代后期美國股市的評價。他認為自己在1996年所說的“非理性繁榮”實際上就美國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力的突破而言是合理的。隨后,他又否定了美國出現全國范圍內房地產泡沫的可能性。他認為美國并不是一個單一的房地產市場,而是由多個地方性的、幾乎不相關的房地產市場組成的一個大的集合體。同時,他也毫不擔心信貸泡沫,并認為像衍生品和所謂的結構性產品這種本質上為不同金融工具結合體的金融創(chuàng)新是自由市場的天才創(chuàng)新產物,并將輕而易舉地消除借貸人之間的風險。

這些新的金融工具的復雜性在格林斯潘看來也沒有任何問題。創(chuàng)造這些工具的那些卓越的金融創(chuàng)新可將風險分散至眾多的自由市場的參與者們那里,正是這些參與者們?yōu)檎{節(jié)嚴重的金融波動提供了帶有緩沖作用的流動性。另外,他認為次級抵押貸款(以下簡稱“次貸”)可以體現金融新科技是如何更有效地達成使較低收入階層也能“居者有其屋”的崇高的社會目標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