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去勢的儒學與信仰(1)

觀念的藝術(shù)與技術(shù)的藝術(shù) 作者:蔣原倫


若干年前,當北京大學張教授宣稱,一萬個孔子不如一個章子怡時,引來一片嘩然,網(wǎng)絡(luò)討伐聲此起彼伏,該教授反復申明自己的原意為媒體所誤解,但仍然有人不依不饒。

我知道張教授的意思不是在談?wù)摽鬃雍驼伦逾谒枷胛幕绲膬r值孰高孰低,孔子在思想和文化上的歷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就當今而言,就對外宣傳的有效性方面,孔子的績效恐怕不如人意。其時,章的大幅照片刊登在《時代》雜志的封面上,章的電影《十面埋伏》《藝伎回憶錄》和廣告等也紅遍全球。我也以為教授的話有些道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嘛!要不孔子怎么就上不了《時代》的封面。不料,才一年工夫,形勢陡轉(zhuǎn),孔子和他的《論語》迅速躥紅,這回紅的不光是孔子一人,還有于丹,或者干脆說,就是因為于丹。某種意義上說,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的“女子”于丹,捧紅了孔子,一起上了各種雜志的封面,風光無限。

當然公平一點說,這回的紅,是孔子和于丹互為媒介??鬃右蛴诘ざ鵁òl(fā)青春,于丹緣孔子而大紅大紫,連帶與《論語》有關(guān)的十幾本著作和注釋本也一起暢銷,走進書店,《論語》系列書籍獨自作為第一方陣,擺在最顯眼的位置,蔚為壯觀。其實作為常銷書,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和錢穆的《論語新解》本來就賣得不錯,現(xiàn)在也裹在一起,竟然有點借光的意思,錢、楊兩位先生地下有知,不知會作何感想。借光往往是“互相”的,按現(xiàn)在的時髦說法是“雙贏”,但是不管誰借誰的光,孔子的光芒終究要比其他人長久一些。

想想也是,孔子他老人家已經(jīng)紅了兩千來年,盡管“五四”以來,有人把封建社會的賬全部算到他一人身上,那也是因為他太走紅的緣故,千百年來朝代更替,皇冠跌落,孔子卻不受影響,屹立百代,德配太廟,有素王之稱,所以對封建社會的茍延殘喘似乎多少得負點責任。時髦的說法是儒學充當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社會水泥”。當時,豈止是打倒孔家店,好像傳統(tǒng)文化統(tǒng)統(tǒng)不行,是糟粕,一律打倒。凡事矯枉過正,若是過大發(fā)了,還會反彈回來,孔子和儒學亦如此,批林批孔時跌到了谷底,“孔學名高實秕糠”,“《十批》不是好文章”,連帶著捎上了郭沫若。中國兩千年的歷史也簡化成儒法斗爭史,法家是歷史前進的推手,儒學則是擋車的螳螂,撼樹的蚍蜉。

然而否極泰來,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儒學開始復蘇、升溫,得到全社會關(guān)注。盡管在改革開放的思想系譜里,沒孔子什么事兒,但是,這些都不妨礙他老人家抖盡身上的污水,重新回到原先的牌位上。說改革開放與他無關(guān),也不能太絕對了。他老人家早就說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只是這回開門請的是高鼻子藍眼睛的朋友,想必他不一定愿意見,尤其是穿西裝讓他敏感,當初他對管仲千恩萬謝,就是因為這位霸諸侯一匡天下的齊相,使他免受“被發(fā)左衽”之辱。

后來電視臺推出孔子也是恰逢其時,權(quán)且不說為了吸引眼球,單從回應(yīng)海內(nèi)外的國學熱、讀經(jīng)熱、儒學復興熱出發(fā),也應(yīng)該嘗試一下,可以說是社會上的尊孔讀經(jīng),為電視孔子的復活打下了基礎(chǔ)。這里有諸多因素的復合,難以一一厘清,其中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意思在。社會物質(zhì)財富的積累、生產(chǎn)力的提高并沒有給人們帶來心的寧靜、行的規(guī)范,倒是引出一派物欲橫流的景象,讓志士仁人們莫不憂慮,于是想到要為中華民族重建價值核心和信仰系統(tǒng),還是要樹立一個本土的“神”,可見對孔子的重新召喚,不是為了“雞的屁”(GDP)。人們發(fā)現(xiàn),盡管有了“雞的屁”,還是缺失了某種精神,所以為了穩(wěn)固國人的精神塔基,必須再造信仰系統(tǒng)。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