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30 年代,中國沒有成形的廣播網,但報刊文化卻顯得生機勃勃,內容十分豐富。讀者對杜重遠的經歷也都感同身受,因為他們自己也正在經歷這樣的困苦。許多像天津《大公報》這樣的中國重量級報紙,也都跟著讀者一起到處流亡。在流亡過程中,他們形成了一個新的社會,就像這個國家一樣,這個社會也在求生存的過程中成長起來。
在山東以西幾百公里之外的太原,杜重遠見到了閻錫山部隊建起來的防御工事。日本人已經奪取了幾個主要的鐵路終點站,其中包括河北的石家莊,該站讓他們擁有了攻打太原的必備根據地。從1937 年10 月13 日起,日本人分成3 支獨立的隊伍分別進行攻擊。閻錫山的部隊奮勇抵抗,因為有幾萬名士兵或傷或亡,最終防線還是崩潰了,閻錫山部隊往西撤逃。驚恐的中國軍民在敵軍的空襲下紛紛逃命,日本人占據了這座城市。雖然毛澤東在附近部署了部隊,但共產黨的八路軍并沒有直接參與到該城的防守中。然而,他告知包括周恩來和朱德在內的幾位親密戰(zhàn)友,命他們?yōu)樘刈龊脺蕚洌胰绻斜匾脑?,“準備燒毀太原城”?
太原的失守令毛澤東相信,共產黨必須做好長期抗戰(zhàn)的準備。他們應該更充分地運用能夠激發(fā)中國人民斗志的游擊戰(zhàn)。毛澤東以一貫的通俗手法寫道:“矛盾的本質是那些人占著茅坑不拉屎,而整個國家的人民卻飽受腹脹之苦。單純的政府和軍隊的抗戰(zhàn),是決然不能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的?!毕喾矗伯a黨的軍隊卻慣于襲擊敵軍,“游擊戰(zhàn)爭主要應處于敵之翼側及后方”。
共產黨努力開展游擊戰(zhàn)的行為跟蔣介石的其他一些指揮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臭名昭著的應屬山東軍閥韓復榘,他竟然企圖與日本人做交易,并于1937 年12 月底拋棄部隊獨自飛往開封。后來,蔣介石逮捕了他,并經過軍事法庭審判將其處決,殺一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