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風景秀麗,西北面層巒疊翠,像凝固的海浪,蘊藏著無限生機與動感。靠近白堤一帶的寶石山上,屹立著保俶塔,俯瞰西湖的風光晴雨。保俶塔的形狀比一般的塔要瘦俏,不像衲子,也不像美人,倒叫人聯(lián)想到侍候文人雅士的書僮。清晨起來,薄霧未散,他已經(jīng)烹茶完畢,靜立佇候,等著主人盥洗。朝陽方升,他已經(jīng)打掃庭除,在書房里擺好了籍冊,退出室外。午后時分,焚香幽室,布置了琴桌,等著高山流水的樂音。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說寶石山原名巨石山,保俶塔名“寶叔塔”。因為有永保和尚虔誠募緣,瞽目復明的神跡,老百姓稱他為保叔,后來也就稱塔為保俶塔。不過,這個“俶”字很奇怪,不是普通日常用字。老百姓怎么會把“保叔”訛稱成“保俶”呢?
《說文》:“俶,善也。從人,叔聲?!倍斡癫玫淖⒄f,“俶”就是“淑”作為“善”解的本字。“淑”的原義是“水之清湛也”,后來卻取代了“俶”字,成了后來所用“賢淑”、“淑女”的意思。而原來的古字“俶”,反而沒有用了。
沒有人用的古字,怎么會在民間以訛傳訛,取代了人人都知道的“叔”字呢?
明代朱國楨的《涌幢小品》說,五代十國末期,吳越國王錢弘俶(后改名錢俶)入覲宋朝,不得歸還杭州,老百姓思念他,因此筑了保俶塔,盼望錢王得保祐。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清代梁章鉅的《浪跡叢談》卻說不可能,因為老百姓怎么敢直呼自己國君的名字呢?好像也有道理。梁章鉅認為,最可能的情況是毛西河說的,“保叔者,寶石之訛,蓋以山得名者”??墒?,這說法也并非無懈可擊。第一,杭州官話“保叔”與“寶石”發(fā)音并非完全一致。第二,還是老問題,“保叔”怎么變成“保俶”的?
不管保俶塔之名是怎么來的,塔卻十分秀麗,點綴了西湖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