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統(tǒng)(11)

日常生活的啟蒙者 作者:(德)赫爾曼·鮑辛格


柯尼希:從今天的角度看,人們自然要問,為什么當時鮑辛格選擇了“技術世界”這個概念。標題中運用的概念一定有其目的——或者是為了表明連貫性,或者為了實現(xiàn)傳動更新,或者為了在學術領域里確立一個領地。您沒有選擇“現(xiàn)代”這個詞?!凹夹g世界”這個概念,在當時的民俗學界如空穴來風,它是從哪里來的?是來自其他專業(yè)嗎?為什么您沒有用“現(xiàn)代”這個概念呢?

鮑辛格:在當時,“現(xiàn)代”這個概念還不像后來那樣遍地皆是?!凹夹g”和“技術世界”的概念在社會學那里舉足輕重。在教育學那里也是如此。我當時參加了幾次與“技術世界”相關的會議。當時普遍的情況是,民俗學者絕不是會議參加者當中最落后的人物。比如在教育學領域里,技術世界也被看作巨大的危害。對很多社會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技術世界也不是有積極含義的概念。

徹費恩:在當時一個以文學為主導的系里,這本書的內容并無法獲得真正的、客觀上的評價,對嗎?

鮑辛格:對此我不想提出異議。我一直覺得,這樣一份教授論文能夠被一個哲學系所接受,尤其能得到德語言文學學者的認可,這是我得到的一份特殊禮物。其中我的一個最重要的導師是沃爾夫岡·摩爾,他是古代德語學的代表人物。傳統(tǒng)上民俗學歸屬于古德語學。他來自基爾,和庫特·蘭克有密切的合作。他本人感興趣的是古代高地德語詩歌與中世紀高地德語詩歌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民間詩歌的其他領域,但是他對民俗學的其他領域也持有開放的心態(tài)。在正式向系里遞交教授論文之前,我把書稿先交給了沃爾夫岡·摩爾??赡芎苌儆幸环萁淌谡撐谋贿@樣仔細地閱讀和評議過。他沒有在每頁的邊縫上寫評論,但是在頁與頁之間,我總是發(fā)現(xiàn)一些紙條,摩爾在上面用鉛筆寫下他的批評,以及他自己生發(fā)出來的想法。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些評議涉及更早期的德語言文學——這也是為什么在這本書里,在某些地方提到了中世紀的詩歌。一開始,我對摩爾的批評性補充感到相當震驚,以為教授論文就此胎死腹中了。不過摩爾的同事告訴我說,沒有做全面修改的必要。后來,我把自己在這里獲得的經驗也告訴給許多博士生,尤其當他們抱怨導師的批評太多、太嚴厲的時候。我在修改的時候只考慮到一部分的批評,肯定是一小部分。十四天以后我交上了新的一稿,摩爾非常滿意。

徹費恩:必須承認的是,當時的大學非常開明?!都夹g世界中的民間文化》始終是在與社會學或者說從總體上與社會科學同步為伍,在表述方式上也與人文科學完全陌路。對于系里來說,這肯定也是非同尋常的事件?

鮑辛格:對系里來說,的確非同尋常。假如不是有那么幾個教授完全接受我的研究方式和角度的話,那也是不可想象的。我前面提到了摩爾,更為關鍵性的人物可能還是近代德語學家克勞斯·茨格勒(Klaus Ziegler)。他研究文學社會學問題,在整個娛樂文學研究領域中是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專家評議委員會當中也有其他專業(yè)的成員。我估計,他們對里面的論述會感到滿意,因為里面不光是有民俗學家的名字,也有哲學家的名字如布洛赫(Ernst Bloch)、博爾諾(Bollnow)、嘉賽特、西美爾,或者文學家伯爾(B?ll)、布萊希特、穆齊爾(Musil)、阿爾諾·施密德。這不僅僅是對名字的羅列而已,也表明了我將自己的研究與當時普遍接受的思想取向連在一起。也許我對這些思想源泉的處理可能是不系統(tǒng)的、支離破碎的。我后來的著作可能也有這個特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