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上海大學成了培養(yǎng)共產黨干部的學校。該校建有中共組織,博古入學不久,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結識了許多著名共產黨人。
翌年10月,19歲的博古突然被淞滬警察廳逮捕,但因查不到什么證據,第二天獲釋。不久,中共黨組織決定派他前往莫斯科學習。
于是,博古進入了莫斯科中山大學,成了米夫的學生,成了王明的同學,成了“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在莫斯科的四年留學生涯,為他后來成為中共中央負總責打下了基礎。
就在這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位年輕的中國女性出現在博古面前。
這位女性原名劉琴仙,參加革命后,她嫌這名字不夠“革命”,取其諧音,改為劉群先,“群眾先鋒”之意。她是博古的同鄉(xiāng),無錫的女工。她的出身頗苦,從小死了父母,自己做童工維持生活。她先是織發(fā)網,后來成為紡織工人,投身工人運動,以至成為“群眾先鋒”——女工領袖。于是,她作為中國工會代表之一,前往莫斯科,出席赤色職工國際大會。
劉群先不懂俄語,中共黨組織指派了一名留學生充當她的翻譯。這位留學生,正是博古。
異國遇同鄉(xiāng),他倆用無錫話交談,一下子縮短了彼此的距離,一見如故。
就這樣,他們彼此深深相愛了。
1930年5月,博古回國不久,就和劉群先結為伉儷。那時,劉群先在中華全國總工會擔任宣傳干事。
翌年,24歲的博古,由于歷史的機緣成為中共中央負總責:倘若不是米夫出任共產國際代表,王明不可能上臺;倘若不是博古和王明在莫斯科中山大學有過“共同戰(zhàn)斗”的友誼,王明也就不會視他為心腹,不會把奪得的中共中央大權交給這位無錫小伙子。
博古,只在上海大學學習了一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四年,沒有多少實際工作的經驗。
這樣一位“嘴上沒毛”的小伙子,出于王明小宗派的需要,才被推上了中共新領袖的地位。
政黨的成熟,首先要有成熟的領袖。中國共產黨才“十歲”,還是一個幼年的黨。
綜觀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史”,可以看到,自從1927年7月12日陳獨秀“不視事”起,至1931年10月18日博古上臺,頻繁地在更換領袖,簡直像走馬燈一般:陳獨秀、瞿秋白、向忠發(fā)、李立三、瞿秋白、王明、博古。在這中間,曾經一度主持過中共中央工作的還有周恩來、蔡和森和李維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