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穿行于宇宙之中,縱橫于江湖之上,尋找著自己和生命的真諦。他們在西藏朝圣,在麗江小資,在法國喝咖啡,在北京吃烤串……他們找了很久,走了很久,一路上聽著陶喆的《找自己》,單曲循環(huán)了上千次之后,最后還是什么也沒找到。
還有些人選擇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每天看著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的各色文章,還饑渴地在知乎、豆瓣、天涯上膜拜著各路大神的言論,但是他們最后收獲的只有一本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語錄或者是心靈雞湯大全而已,“自己”對他們來說只是虛無縹緲的東西。
為什么會這樣?很簡單,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根本不知道那個真實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樣,怎么去尋找,又怎么可能找得到?
你一定會期待我下面會立刻吧啦吧啦說出一堆振聾發(fā)聵、驚天動地的語言來讓你一下子就清醒,一下子就步入“尋找自己”的正軌。那么我只能說,對不起,有些事情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哪怕是改革開放這樣順應民心、暗合潮流、舉全國之力的偉大行為,也還要分三步走,更何況是“找自己”這樣的復雜工程?自然是要慢慢來了,還是那句話“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啊”。找到你自己的過程,不是減法,而是加法
在我看來,找到你自己的過程,不是減法,而是加法,不是說NO,而是說YES。
在后來的工作機會中,我接觸過很多明星,也采訪過不少名人,我發(fā)現(xiàn)那些說“這套服裝不適合我”、“這套妝容不是我”的人,往往不如那些欣然接受的人更清楚自己是誰。前者雖然看上去很了解自己適合什么,但是——你知道這種感覺——他們其實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誰,他們根本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可能性。
我曾經(jīng)參與過一個娛樂節(jié)目的籌備過程,當時我們的創(chuàng)意是通過鏡頭來展現(xiàn)明星本真的一面。在這個節(jié)目里,沒有聚光燈、沒有助理、沒有劇本,就是明星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始一段陌生的生活。這個節(jié)目的創(chuàng)意出來之后,我真的覺得很棒,因為之前國內(nèi)都沒有這樣的企劃,而且我們所合作的團隊又是國內(nèi)最頂尖的,有著豐富的節(jié)目運作經(jīng)驗,所以當時大家都覺得拍出來會很火。策劃部分完結(jié)之后,我就立刻去拉明星加入。其實我當時是有私心的,我找了好幾個和我關(guān)系不錯但是又不是很大腕的朋友,想讓他們加入,目的是給他們更多的曝光率,這樣對他們將來的發(fā)展會有很多好處。但是讓我意外的是,他們幾乎都拒絕了,有些人是找借口說沒檔期,有些人則更直接一些說:“那怎么能行,我是明星,怎么能自己拿行李、自己租賓館,還跑在大街上和小販討價還價呢?”
這樣的回答真的讓我感覺很遺憾,我看的出來他們把自己固化了,他們把自己的明星身份看得太重。一個固化的自己,怎么能是真實的自己呢?只可能是一個假裝的自己,一個扮演的自己。
我始終是這樣認為,加比減更有力量,沒有嘗試過就認定“自我”是一種固執(zhí),也是束縛自己的行為。相反,那些愿意嘗試,愿意說YES的姑娘或小伙,他們自我強大和樂觀到不停地吞吃新的東西,他們的自我很“大”,所以非常容易找到。因為人是多方位的,是由很多因素組成的,經(jīng)過一次次的嘗試、一次次的試新,也許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還有這樣一面”、“其實這樣我也可以”,所以人生的變化實在太大了,不要簡單地就把自己固定在某個地方,不要動不動就說NO。
當然,像我之前那種辭職去嘗試各種想嘗試的工作的行為,對于大多數(shù)想找到自我的人來說,也許是不實用的。我有一些現(xiàn)實的方法幫助你來豐富自己,嘗試自己,給自己換裝。不過有趣的是,這其中就有我剛剛批判過的旅行和讀書。只不過我希望,看了我的說法,你們能在旅行和閱讀中找到不一樣的落腳點,能夠得到更多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