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我出發(fā):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于丹國學美文求真卷:有夢不覺人生寒 作者:于丹


一 有夢不覺人生寒

沙畫是別有意味的。只是一把手中沙,組成一個非常美妙的圖案,轉(zhuǎn)瞬之間就消失了。這些沙粒一幅一幅圖案演繹過去,最終歸于一片空寂。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就是這么一粒流沙。我們邂逅風景, 邂逅他人的生活坐標, 最終邂逅了夢想中的自己。因為行走讓我們勇敢。當我們觸摸他人夢想的時候, 這一切也變成自己面對現(xiàn)實的力量。

有些人會說:現(xiàn)實壓力大,夢想太奢侈。把夢想當作奢侈品,只會覺得夢越來越奢侈。因為關(guān)注現(xiàn)實越多,夢想的空間就被擠壓得越小。

還有另外一些人說,夢想是他的糧食,相當于空氣。生活中,所有出發(fā)的理由和最后的歸宿都只是為了這個夢想。當夢想成為我們的生活必需品,它就能引領(lǐng)我們的現(xiàn)實。

只要我們曾經(jīng)演繹過這些畫卷,它就實現(xiàn)了我們的夢想,我們的價值。“無跡方知流光逝,有夢不覺人生寒?!比松鷽]有痕跡,就像光陰流水一樣都走完了。幸虧還有夢,有夢就不會覺得人生太寒冷。只要有夢,哪怕我們是一粒輕沙,越過千山萬水,去演繹這一幅一幅沙畫;到最終,夢想會變成我們生命中真正無可剝奪的資源。

直到那一天,錢不能帶走,房子不能帶走,孩子不能帶走,我們唯一帶走的是這些曾經(jīng),這些生命的畫卷;而鼓勵我們?nèi)プ哌^、去作畫的,是夢想。

國學小站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diào),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大鵬是《莊子·逍遙游》中的神鳥,象征自由,也隱喻著驚世駭俗的理想和志趣。李白的詩賦,常常借以自況。這首詩寫于李白的青年時代。年輕的李白豪氣干云,信奉老莊,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詩中,大鵬即使不借助風力,翅膀一扇,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干。它一掃世俗塵埃,完全恢復(fù)了神鳥之態(tài)——也是作者的仙人之姿。

二 善意的衣裳

讀懂一件服飾的善意,有時可以很簡單。

那是一條紫色的紗巾,細細長長,兩端縫著叮叮當當?shù)男°~鈴鐺。翻開布縫小標,我看到她的名字——21克。21克,傳說中靈魂的重量。那不只是一種輕盈的分量,還是一聲親切的呼喚,飄蕩著靈魂的香氣。

之前的我,看過無數(shù)的時尚秀。多少衣服只有T臺模特的骨感身材才能駕馭。真輪到自己上身,除了給我們沮喪、打擊,絲毫不能感受愉悅。善意的服飾是鼓勵人的,讓你接納并不完美的自我。這里有包容,有如花綻放的美好,不一定要“恨天高”、緊身衣;而是可以彎腰、挪動,不用害怕擠出很多的褶皺。于是你知道,她實實在在是你的衣裳,而不是需要去伺候的、外在的飾品。

于是,我和這條紗巾之間,找到了心靈的暗號,她說:原來是你。我答:緣來是我。

曾經(jīng)有一項世界性的調(diào)查:“你認為最浪漫的一個詞,是什么?”最后投票得出的第一個詞是“邂逅”。一種沒有設(shè)計的驀然相逢,前世今生的親切感覺。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女人一生都在尋找對的“邂逅”。小到遇對一件衣裳、一個首飾,遇對一朵花、一首歌,遇見一杯茶、一個笑容。大到遇對一份感情、一份工作。相逢是緣,相守有分。這輩子的“緣”與“分”,如何相遇,如何得到?這是女人的修行。

一件善意的衣裳,就像一個靈秀溫婉的女子,她不會擰巴人,不會在你有限的時光里,制造那么多挑剔和不接納。她氣定神閑,從容自信,安靜地等待著屬于自己的邂逅。她告訴你:接納自己,守住完整的靈魂,你才可能去承受這個世界。這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深情耳語。所以,我相信每一件服飾靈魂的飽滿,就像相信自我的獨特。

這世間,多少默契的密碼被我們錯過?女人這一生想要活色生香,邂逅美好的花園和人性,就要學會自己選對衣裳。最好的衣裳不一定是這一季的流行,也不一定最昂貴;而是一份不可替代的遇見,只等你悄悄領(lǐng)回家。

不要把時光用來跟自己較勁,把最美的氣場飛揚出來,跟世界說:我活著就是一個原創(chuàng),是這人生T臺上最美的秀。

國學小站

中國古典文化中,人是形和神的統(tǒng)一,而服裝正是體現(xiàn)人和物之間的審美和諧與自然表現(xiàn)的外化。這種審美外露于服裝,便是合乎“自然”之道?!胺蚣和怙?,蓋自然”(《厚道》語)。特別富有個性審美意識的時代,有兩朝。一是魏晉時期,“褒衣博帶”是當時的流行服飾,厭華服而重自然,尤以文人雅士居多。一是唐朝服飾,講究“華美盛大”,是對美的釋放和大膽追求,其服飾色彩之華麗、之重裝、之開放是歷代沒有的,即使是現(xiàn)代人也為之驚嘆不已,望塵莫及。

三  流放磨洗的天真

 流放,是個不祥的符咒。一旦與之聯(lián)結(jié),財產(chǎn)、功名、榮譽乃至整個身家性命,都會瞬間墮入深淵。但是中國文人一世功名中,少不得遇著流放,一次次遠謫,再一次次歸來。

比如劉禹錫。

公元805年,劉禹錫33歲,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參與國家財政管理。然而,“永貞革新”僅維持百余日即告流產(chǎn),革新派遭受重創(chuàng),劉禹錫被貶出京城,開始長達23年的“貶官”生涯,創(chuàng)造了有唐一代甚或是中國古代文人貶謫時間之“吉尼斯”紀錄。

貶官生涯第一站,原是廣東連州。劉禹錫初貶連州,途中有詩云:“謫在三湘最遠州,邊鴻不到水南流。如今暫寄樽前笑,明日辭君步步愁?!边B州距都城長安3415里,以當時的交通工具,當然要“步步愁”了。人還沒到連州,朝廷又以連州刺史“不足償責”為由,再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馬。

在朗州的第十年,公元814年,劉禹錫得以回京。次年三月,劉禹錫寫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執(zhí)政者豈容被“戲”,他再被貶至播州(今貴州貴陽)。虧他人奔走,改任連州刺史。連州是第二站。在連州近五年后,因母喪才得以離開連州。821年冬,劉禹錫赴第三站,任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縣)刺史。后調(diào)任第四站和州(今安徽和縣)任刺史。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奉調(diào)回洛陽。

一貶二貶,繼之三貶四貶,任你鋼筋鐵骨,難免消磨;而年華老去,理想蒙塵,縱有多少天真激越,也難免心灰意冷?!鞍蜕匠鄾龅?,二十三年棄置身。”“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只是一葉沉舟,身邊千帆競逐。當我靜臥于水中,多少風帆悄無聲息,劃過了煙云。我就是一棵病樹,面前萬木崢嶸。相比我的枯朽,到處都是春天。以樂景寫哀,倍增哀痛。

跨越大半個中國的行走,歷時二十三載。這樣的行走,該有多少悲涼和無奈,惶惑與惱恨?一個人能有多少個二十三載的“棄置身”?

劉禹錫卻是個例外。盡管青春不再,年華蹉跎,做真人的氣質(zhì)風骨,卻在磨礪中得到了無可企及的成長。二十三載歸來,劉禹錫走進人生晚秋,重游京郊,慨慨然又一首《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增廣賢文》中說:“未經(jīng)清貧難成人,不經(jīng)打擊老天真?!笨善@位“前度劉郎”,不改“天真”。

這種天真,不是未諳世事的單純、輕快,而是櫛風沐雨后的灑脫、超拔。他還可以“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如果沒有閱盡繁華,又遍嘗苦難,沒有這些倒霉、跌宕,沒有重識一個個崢嶸的人生坐標,凄涼地里的無奈行走,一直在王叔文的集團中倜儻春風,劉禹錫,還是我們傳頌的那位響當當?shù)脑姾烂矗?/p>

天堂何往,地獄何方?天堂地獄,不過一念之間。沒有哪個地方必定能成全你,也沒有任何地方真正能毀滅你。比如金門大橋,是人類奇觀,也是自殺圣地。

人生苦短,相逢的狂喜,必經(jīng)的崩潰,所有的境遇,自在人心。你若匍匐驚惶,即使走到最好的地方,仍是毀滅;不改堅定天真,則任憑何處,都是成全。

國學小站

《論語》曰:“學而優(yōu)則仕。”然而,入世為官也屬高風險。許多文人經(jīng)世濟國的宏圖尚未展開,就因或貶、或謫、或遷、或黜,而不得不中止。好在文人多雅興。貶謫途經(jīng)異鄉(xiāng),寄情山水,往往而有佳作。于是,發(fā)于屈原,盛于唐宋,一部貶謫文學史,浩浩蕩蕩、蔚為壯觀。

屈原忠君愛國卻遭讒被逐,“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shù)化”,《離騷》表現(xiàn)的怨愁、憂傷和憤懣,奠定了貶謫文學的主題。初唐名相張九齡被罷為荊州長史后,“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托諷禽鳥,乃拘囚之思;豪情萬丈的李白,一朝流放夜郎,“愿結(jié)九江流,添成萬行淚”,淚雨滂沱,是夢醒之痛;而韓愈遭貶后,囑咐侄孫“好收吾骨瘴江邊”,似已萬念俱灰;貶為永州司馬的柳宗元更是“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于放浪中現(xiàn)堅守……及至杜甫、劉禹錫、范仲淹、蘇軾、歐陽修等,可謂“憤怒出詩人”,不妥協(xié)的天真和激情,釀造了一段段不朽的藝術(shù)傳奇。

四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人人的深心穴居著猛虎,虎穴之外,薔薇叢生。

年輕時,猛虎是我們生命的主導(dǎo)。忙碌而遠大的雄心是對這個世界的擔當,謂之“使命”的一種。乳虎嘯谷,心雄萬夫,睥睨天下。當我們越走越遠,遇見獅子的孤獨、雪狼的憂傷,聽說松鼠的顧慮、猿猴的自在……見識生活的各種絢爛,慢慢理解和包容生命不同的質(zhì)地,竟然懷想起臨行前家鄉(xiāng)的薔薇,我們的初心所系。

就像童話里的小王子,愛上了星球上唯一的玫瑰。當他離開,流連宇宙各地,看到一個花園里,就有 5000 朵一模一樣的玫瑰。他終于明白,他有的只是一朵普通的花,然而,他愛的也正是這朵普通的花?!澳銈兒苊?,但你們是空虛的,沒有人能為你們?nèi)ニ?。”人生就這樣穿越紛繁,最后又重歸簡約,還原成一種樸素的、高級的純粹。

佛家有句話與之相通:“菩薩心腸,霹靂手段?!薄捌兴_心腸”是我們對世界的本心,是門前的薔薇,讓我們停下腳步,欣賞自然的美好,生活的悠然?!芭Z手段”則是我們對世界的企圖,是胸中的猛虎,或心堅如石,或豪情滿懷,制惡伏惡,導(dǎo)善行善。

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臥虎藏龍,那是我們的欲望,也是我們的恐懼。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盛宴散盡之后,總有一瞬,讓我們不能自持,淚流滿面。

國學小站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這是英國詩人西格里夫·薩松在代表作《于我,過去,現(xiàn)在以及未來》中曾寫下的不朽詩句,詩人余光中將其翻譯為:“我心中有只猛虎在細嗅薔薇?!薄靶挠忻突ⅲ毿崴N薇”,人心本是陽剛與陰柔的兩面體,再怎樣的豪情滿懷者,胸中依然有一份清淡靈動;忙碌而遠大的雄心也會被溫柔和美麗折服,安然感受美好與泰然。

這種審美在中國士大夫文化中,集中體現(xiàn)為豪放與婉約的對立統(tǒng)一。比如辛棄疾,既有“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猛虎志向,又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薔薇情懷。又比如蘇東坡不僅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俠骨,還有“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的柔情。多少讀書人經(jīng)世濟國的夢碎以后,百無聊賴的自我只能在精神的后花園中,得以安放。

五 齋心天府以葆光

顏回問孔子:什么叫心的齋戒?孔子告訴他,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光用耳朵聽,還要用心來聽,更要用氣來聽。用你的氣息去進行一切的感受,回歸到心里,得到自我的確認,這就是心齋。

從認識你自己,到傾聽你自己,到涵養(yǎng)、孕育你自己,這是一個美好的人生歷程。

莊子認為,這種內(nèi)心里的真正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都是內(nèi)斂于心而不張揚的。而這種內(nèi)斂于心,又涵泳天地的地方,便叫做天府,是天地萬物的府庫。

這天府里無限博大,往里加水,永遠不會滿;往外舀水,又永遠不會枯竭,你不知道它的源頭是哪里。莊子說:“此之謂葆光。”

什么是葆光?就是你內(nèi)心保全的、潛藏不露的一種大的光明。心中有大境界,才能擁有大光明。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普照萬物,光芒永在。

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天府,同時擁有一種葆光的能力。而在此時,人就不會以外在的事功來看待自己的能力了。

在今天的這個時代,也許比莊子的時代,更需要這樣的火眼金睛,更需要內(nèi)視反省,更需要擺脫外在的標準和評價來判斷自己的能力。

只有確立了這一切,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善待世界,才能夠做到對人對己的真正的尊重,認清每一個人的價值取向,理解每一個年齡的生活方式,按照萬事萬物本來的樣子,發(fā)揮到最好,最終完成一份獨一無二的人生。

國學小站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蹦菚r的莊周還是漆園吏,沒事喜歡在家中空想。一日午睡,突然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多么愉快和愜意!完全忘掉自己原本是莊周。突然醒來,方知“我是莊周”。于是莊子就開始思考: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最終成就了一本《逍遙游》。

清人張潮的《幽夢影》續(xù)寫了這個故事:“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 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

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六  敬畏大自在

在喀納斯的時候,我爬到了禾木鎮(zhèn)的山頂拍晨霧。透過紅色、黃色的叢林,俯瞰鎮(zhèn)上裊裊升起的炊煙,那一刻,我充滿了感動。一戶、兩戶人家的炊煙升起來了,漸漸地,十戶、八戶的炊煙升起來了……最后,圖瓦人的炊煙連成了一層薄薄的晨霧,襯著那些姹紫嫣紅的朝霞,漂浮在禾木鎮(zhèn)寧靜的上空。牛出來了,羊出來了,從容的老牛帶著小牛,肥碩的大尾巴羊搖搖擺擺往外走……

我去過很多地方,經(jīng)常會有當?shù)厝私榻B:去參觀一下我們的遺址吧。去看看那里的化石吧。我知道,這些也很重要,當然會去看,但很難有如此深切的感動。人心的感動與生命相關(guān),只有炊煙下忙碌的人家,只有漫步山野的牛羊,只有那些姹紫嫣紅的蓬勃,在提醒我們:這個世間的角角落落,還有這么多的生命在和我們分享。我們因為這個世界的平等、寧靜和豐富,而心生敬畏。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p>

天地永遠沉默地張開它的懷抱,只要你投身進去,它就會接納你,做它歡欣的孩子。在自然面前,我們都是赤子。你愛它,它一定愛你。它的愛亙古不變,只是我們這些孩子太狂妄,太久沒有想起回家。

一次次的歸來,只為了一次次的出發(fā)。再一次闖過世間的千難萬險,回頭又看天地四時,我們的敬重之心盛放著,還是凋謝了呢?

國學小站

天人之辯,即關(guān)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關(guān)系的論爭。春秋末至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中心的哲學議題便是“天人之辯”??鬃诱f:“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但也強調(diào)“畏天命”的必要。墨子重視人的“強力而為”,但又提出“天志”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老子指出“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應(yīng)當順從自然。子思、孟子主張“天人合一”之說,認為人只要擴充“誠”的德性,就“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矣”。莊子則主張“無以人滅天”,“牛馬四足,是謂天;落(絡(luò))馬首,穿牛鼻,是謂人”,以為一切人為都是對自然的損害。荀子認為“天”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zhuǎn)移的,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主張“制天命而用之”。

七  走在明月盈缺中

如果愿意的話,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一輪明月。

“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感悟月亮,就是接納陰晴圓缺,養(yǎng)一份尋常日子的平常心。

我們的人生感受,不能超越年齡,也不必苛求。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笔且环N少年意氣。“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笔且环葜心陱娜?。一個人的心中開始特別珍惜團圓,往往因為離別太多、太久。而一個人的年少夢想?yún)s多半志在四方。不曾絢爛過的生命,不會懂得平淡的況味;不曾擔當過的肩膀,不會知曉放下的灑脫。不同年華,尊重它本來的狀態(tài)就好。

明月之下,我們的腳步走向何方,并不重要。只要真心感悟,我們與明月的信任和默契,月光便會靜靜伴隨著我們,一輩子。從朔到望,從月牙到圓滿,如同我們的生命,在明月流光里,走出不同的形態(tài)。

東坡居士有言:“菊花開時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苯袢站臻_,就可以將它認作重陽。今夜月圓,就可以把它當作中秋。

而一個真正的中秋時節(jié)來臨時,東坡居士幽幽嘆道:“此生此夜不長好,明年明月何處看……”

今生能有幾輪團圓月亮,我們怎么舍得忽略錯過?盈虧有情,與月光同在的年華,才是我們真正走過的人生。

國學小站

“菊花開時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不須以日月為斷也?!贝司錇樘K軾《江月五首》的小引。東坡居士當年謫居嶺南,四時節(jié)氣都與中原相異,故言之。

及至清代,畫家石濤做詩《題〈春江圖〉》,似與東坡互為應(yīng)答:

“吾寫此紙時,心入春江水,江花隨我開,江水隨我起?!?/p>

如果你真聽過夏夜那些蟲蛙的鳴叫,聽過秋風掠過樹梢的聲音,就能聽到自己的心從浮躁的塵世里緩緩歸來。這個世界上的審美,有的時候就是一段寧靜的心靈,然后能夠看遍千山萬河。

八  離人心上秋

上世紀三十年代,朱自清先生說到南京,有句話清雅漂亮:“販夫走卒皆有六朝煙水氣。”“煙水氣”,聲韻平仄之間,似乎都已觸摸南方濕漉漉的空氣,感受江南生活的倜儻與輕盈。

風雅不是高枕無憂、錦衣玉食;真正流淌著風雅氣息的時代都是憂傷的。中國式的風雅,是憂愁變得可堪玩味。

愁有重量嗎?李清照的小船上載的,“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背钣钟虚L度嗎?李白的明鏡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背钣行螤顔??賀鑄寥寥幾筆,“若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而秦少游嘆一聲,“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如果說這只是一己風月,再看李后主?!皢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蹦欠N浩浩蕩蕩的家國之悲,你能抵擋么?

吳文英一闋《唐多令》寫道:“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v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背?,是人有悲歡離合時,那一點淼淼秋色壓在心頭的悵惘。到了周杰倫的《菊花臺》,便成了“愁莫渡江,秋心拆兩半”。

憂愁如云似霧地飄渺,雜著前世今生的煙水氣,纏繞于每一個相思的夢境。所以,昆曲《玉簪記·琴挑》里,書生潘必正登場一支《懶畫眉》:“月明云淡露華濃,欹枕愁聽四壁蛩。傷秋宋玉賦西風,落葉驚殘夢?!薄奥淙~驚殘夢”,夢要多么輕。而蘇東坡還有:“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夢又要多么柔。

與其逃避憂愁的襲擾,不如讓躲不開的憂傷變得可堪玩味。

國學小站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愁”顯然是一個無法繞過的字眼,思鄉(xiāng)離索的客愁,憂國憂民的深愁,斜陽斷柳的閑愁,懷友相思的離愁,感時傷逝的哀愁……詩人們以船載,以酒澆,以刀剪,以水流,恨不能將這愁情咬爛了,嚼碎了,再永久地放逐掉。可若沒了一次次涌上心頭的客愁,又哪有一縷縷新鮮的想念,一再提醒你家的方向?若沒了王朝更迭,江山興衰的家國之愁,又哪來一次次的沙場馳騁,捍衛(wèi)尊嚴的堅守?若沒了傷時思人的春愁,又哪有一段段感人肺腑的佳話,至今仍在傳頌?若真沒了這愁情,又哪來這么多流傳千古的美麗詩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