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寺
原稱圣武廟,位于娜姑鎮(zhèn)東北部的云峰古驛道旁,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初為則補汛汛司李虎倡導并帶頭捐俸,眾旗兵及周圍百姓協(xié)力建成。
該寺香火極旺,定期舉辦廟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院內(nèi)、院外有古樹數(shù)株,其中院內(nèi)有兩株古柏,高18米,胸圍2.8米,相傳植于明代萬歷年間,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廟中歷任住持,皆以有這兩株古柏為榮,雖修道多年,給游客介紹時,總是喜形于色。因兩株古柏在清乾隆時期曾死去兩年,后又發(fā)芽長葉,存活至今。
傳說這兩株古柏,死去兩年化成書生到京城參考,落款為“東川府則補汛白氏”,考后榜上題名,發(fā)榜時送到東川則補汛上,方知并無姓白之人,民間神漢告知,白氏兄弟乃柏樹也。
這時,枯死兩年的樹又發(fā)芽長葉,笑迎信使,于是柏樹讀書并榜上有名便在民間流傳開來。當?shù)厝罕姵S么斯适陆逃齼簩O“樹都讀書,何況人乎”。此傳說,雖不足信,但足可玩味。這是智者教誨人的一種擬人手法吧!
云峰寺是會澤“汛塘文化”僅存的一個載體。它在云南也不多見,其歷史和文化價值是不言而喻的。通過它,我們可以了解歷史上的“汛塘制度”在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作用。
壽福寺
又名禹王宮,即湖廣會館。該寺位于白霧街東邊,坐北朝南,由山門、正殿和兩廂房組成,占地面積1950平方米。正殿建在一高大的石砌基臺之上,基臺用六面青石砌成,高1.5米。單檐歇山頂,穿斗與抬梁相結(jié)合的木結(jié)構(gòu)。殿內(nèi)有釋迦牟尼、禹王、魯班及行祖君等泥木偶像。
歷史上每年的三月十五日、九月十五日壽福寺均舉辦廟會。若遇干旱少雨年間,廟內(nèi)住持會同民間賢達,組織一批人,沐浴更衣,燒紙焚香,設(shè)壇念經(jīng),然后,將木雕的行祖君抬出寺廟、穿街過巷,武樂開導(打擊樂),文樂(管弦樂)斷后,行祖君居中,廟主隨行,行者肅穆,觀者恭敬,以此作為祈求天降甘露的一種方法。此時,還要發(fā)出通告,斷屠三日。即三天之內(nèi),嚴禁宰殺牲畜。這也就是民間俗稱“打青醮”的一種民俗活動。
三圣宮
又稱文廟。因大殿內(nèi)正中塑關(guān)羽,兩側(cè)為關(guān)平、周倉像,左邊供孔子牌位,右邊塑文昌帝君,而故名“三圣宮”。
三圣宮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991.4平方米,建筑面積1550平方米。整個建筑依山隨勢,布局嚴謹,錯落有致。沿中軸線依次建有照壁、門樓、牌坊、魁閣、大殿,東西配殿及廂房等附屬建筑共三進院落,大小7個天井。大殿通面闊三間14.55米,進深9.85米,檐高6.17米,穿斗與抬梁相結(jié)合的木構(gòu)架。青瓦屋面,左右次間檐廊設(shè)木雕格子花護欄,青磚鋪地。天花板上,全是彩繪《三國演義》、大舜耕田、孟母教子等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
文廟魁閣最有特色,應為娜姑古建筑之佼佼者,樓內(nèi)塑魁星點斗像。樓閣兩層,為重檐歇山頂,抬梁木結(jié)構(gòu)。結(jié)構(gòu)嚴謹,翼角起翹凌云,氣勢恢弘,大有躍躍欲飛之勢。須彌座石雕有“麟吐玉書”、“三羊開泰”、“雙獅戲球”、“馬到成功”等圖案。
文廟作為儒家文化的殿堂,是一種禮制建筑,它帶有強烈的紀念性、教化性,具有莊嚴肅穆的建筑意境的空間布置。
娜姑文廟是東川府產(chǎn)銅高峰時期,財力雄厚時設(shè)計建成的。廟宇大氣、典雅。廟內(nèi)各種活動頻繁,除每年的祭孔活動外,還供學子讀書之用。在當?shù)?,影響極大的娜姑民間文化團體“崇正學”,也在這里活動。
歷代官吏、文人只要路過此地,也要進廟駐足、朝拜。
三圣宮位于各銅廠運送京銅于府城的一個驛站之中,建筑的格局雖不可能像府城那樣門類齊全,分類得體,但將關(guān)羽、孔子、文昌共融于一廟之中,充分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待宗教世俗的實用性,及儒道合流的泛神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