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人杰地靈,千百年來涌現(xiàn)出許多名人名士,為了說明曲靖的確是人才薈萃之所在,我在此章只簡略介紹幾位
“南中名士”——尹珍
尹珍,字道直,生卒年月不詳,東漢牂牁郡平夷(今富源縣)人。東漢桓帝年間,尹珍涉途千里至汝南(今河南),拜經(jīng)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為師,學習五經(jīng),又向應(yīng)奉學習經(jīng)書圖緯、文字,精通“三才”之學。
學成后,他返鄉(xiāng)開學教授,足跡遍及夜郎、毋斂、珍州、南平軍、鄨等縣,于是“南域知學白珍始”,為曲靖古代教育事業(yè)的杰出開拓者。
尹珍因通曉文字和經(jīng)術(shù),且德學俱優(yōu)而被察舉。仕至尚書郎、尚書遺、荊州刺史。
古代在今富源縣城嗚鳳山東坡建有南書堂(后改南書院),書院內(nèi)供奉著“東漢大學士尹珍”匾?!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華陽國志-南中志》、康熙《平彝縣志》(康熙三十四年改夷為彝)、光緒《平彝縣志》對尹珍均有記載。尹珍與晉時本邑人傅寶、夜郎人尹貢一起被譽為“南中名士”。
“韙書”搜集整理者——阿軻
阿軻,彝族,生卒年月不詳,納垢酋長的后代。唐朝時隱居今馬龍縣月望鄉(xiāng)。他搜集整理“爨字”,歷時3年完成,共1840個字母,稱為“韙書”,后被彝族人民使用。
召龍縣委女書記李薇,在介紹馬龍文史和廣場文化雕塑墻時,專門向我們述說了有關(guān)彝族文化圣賢阿軻。他所創(chuàng)造的“韙書”,不僅云南彝族千萬年來沿用,而且四川大涼山小涼山彝族也都沿用至今;意義更深遠的是,老撾、越南、緬甸等國的彝族兄弟,也都一直在沿用。阿軻的歷史地位,堪比漢字發(fā)明者陜西白水人倉頡。
治績卓著的清廉能臣一一張璁
張璁,生卒年月不詳,字廷璧,平夷衛(wèi)平彝鄉(xiāng)(今富源縣中安鎮(zhèn))人,生于明朝正統(tǒng)年間。
明成化元年(1465年)中舉,五年(1469年)中進士,被任命為南刑部主事、員外郎。在刑部時,辦事果決、公正;任重慶知府期間,重視了解案情,審判、定案公平,解決了多起積案,史書稱他“治績卓著”。
弘治元年(1488年)前后,張璁被派到江西任兵備道副使。他親率軍民修繕城池,廣積糧草,訓練士卒,修整器械,在險隘地方設(shè)置守御。叛亂的土司頭人看到無機可乘,也就偃旗息鼓,騷亂自平。張璁又派人修建7處城堡,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后來,由于兵備道主事嫉妒,他又看不慣官場中阿諛奉承等丑行,遂辭官歸去。騷亂的土司頭人聞張璁離去,又聚眾興兵,江西重新陷入兵禍動亂中。江西巡撫鄧廷瓚焦慮萬分,忙向皇帝上疏“南贛不可一日無璁。”
皇帝特下詔書,命張璁仍留在江西。他奉詔留職后,率民眾建造南康城以守險要,并在各地興辦學校。土司頭人知張璁復來,懾于他的德威,只好悄悄解散兵眾。
張璁一生廉政愛民,辦案公正,并嚴禁所屬官吏貪贓受賄。為官20多年,兩袖清風,一貧如洗。晚年因病辭官,回到平夷。
據(jù)《云南通志》載:“張璁回歸故里,囊無余資?!彼篮螅嵊诮窀辉纯h城東巒岡山下、距城6公里的張口洞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