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的英倫之旅還有一大收獲,就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和當(dāng)?shù)厍蜿犨^招。他們是當(dāng)?shù)劓?zhèn)上的冠軍球隊,雖然球員們年齡參差不齊,有些人的身材看起來也不那么勻稱,甚至有發(fā)胖的嫌疑,但一旦進入比賽,他們還真是一只標準的英國球隊。我們這邊屬于臨時拼湊,李偉峰和祁宏上下半場各自踢了一會,我們的主力是來這里訓(xùn)練的中國的中學(xué)生,我則是因為人數(shù)不夠被拉進來充數(shù)。比賽的場地就是一塊在英國隨處可見的草坪,只有走上去你才會發(fā)現(xiàn),球場的草很高,而且積水嚴重,很難進行太多的地面配合,惟有把球踢起來,高舉高打、長傳沖吊才是最經(jīng)濟實惠的戰(zhàn)法。有時候球可以在空中被頂上若干次才落地。這樣的比賽,也讓我對英國足球有了真實的感受,在這種環(huán)境和條件里踢出來的足球不可能和炎熱干燥的南歐足球風(fēng)格一致。只不過后來因為英格蘭職業(yè)聯(lián)賽大批引入外援,再加上球場設(shè)施越來越完備,地面配合、追求技術(shù)的足球才開始真正的出現(xiàn)。不過到了英格蘭隊層面上,過往英式足球的痕跡依然沒有完全褪去。而且在基層,英式足球依然如故。足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和當(dāng)?shù)氐娜宋?、地理、環(huán)境、歷史深刻地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后來我又在倫敦的幾個公園里踢過幾場野球,更讓我相信,地理環(huán)境一定是足球的決定因素之一。好比我們自己,足球場極少,就別再奢談什么進步和提升了。
那次比賽,我打進了個人在國際比賽中的第一個進球。最終的比分是二比二。
第三次來到倫敦已經(jīng)是二〇一二年了。我隨中央電視臺報道團隊來到這里,只為奧運會。倫敦還是那個倫敦,十幾年不來,容貌也沒有多少改變。奧運會卻不再讓我心潮澎湃,足球、體育之于中國到底應(yīng)該起到什么作用,我已經(jīng)有了相對清晰的認識。我可以輕松地打量眼前的這個城市,海德公園、攝政公園里成片的綠茵以及綠茵上或奔跑、或騎行、或踢球的人群,才是讓我心動的一副圖畫。泰晤士河上像箭一般刺向前方的賽艇更能令我駐足觀看。同樣來參加奧運報道的白巖松則對倫敦很多社區(qū)的籃球足球混合場地大感興趣。其實說起來也簡單,那個裝置的上半部分是籃球框,下半部分則是小號足球門,孩子們在這里既可以從事籃球也可以從事足球,對此白巖松很是感慨,兩相對比,我們的孩子真是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