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說他觀星的身段。起霸完了以后,姜維走到下場門口,那兒照例放著一把椅子。他抬起右腿踩在椅子邊上。(一)先舉右手,伸出二指沖著上場門臺角一指,這是表示指天的意思;(二)再舉雙手比出一個圓圈,這是象征星的圓形;(三)雙手對拍,再分左右攤開,右手拔出佩劍,左右晃搖兩下,仍舊插回劍鞘。這是表示仰觀星象以后,預(yù)測必有一場鏖戰(zhàn)。上面是觀星身段的三部曲。你猜他怎么沾汗,可真太巧妙了。這兒也得補充一句,只憑他一個人,這戲法是變不成的。后臺有一位管旗包箱的名叫戴秀,專門侍候他這一下子。到他要觀星,戴秀就出來站在椅子背后。一只腳頂住椅子,左手抓住椅背,右手放在身后。掌內(nèi)托著一方塊浸濕了的草紙(不要小看這塊草紙,在后臺的用處很大,所有勾臉的演員,唱完戲卸妝是離不開它的。不論哪一種臉譜盡管是滿臉的油彩,只要用這塊稍稍浸濕了的草紙,加上豆油,一擦就掉。如果勾臉的先用肥皂洗,可能是洗不干凈的),等俞老先生的身段做到兩手一攤的時候,戴秀就把那塊草紙,照著俞的手心一拍,俞就明白沾汗用的草紙已經(jīng)到了自己的手上,立刻先把頭向右略一偏,再拿草紙對臉上一拍,很快的還給戴秀。接著做拔劍的身段,這真是一轉(zhuǎn)眼的工夫,他們兩個人的事兒已經(jīng)辦完了。觀眾以為戴秀是一個檢場的,誰也不理會他是負了特種使命,專門來送草紙的。等姜維再走回臺的中間,站住念詩。臺下看俞老先生的臉上,一點汗都沒有了,觀眾只覺得奇怪,誰也猜不出他收汗的門道。
“你看他為了沾汗,費了多大的事。這就是前輩們對觀眾負責(zé)對藝術(shù)認真的表現(xiàn)。要知道任何一個演員,走出了臺簾,就不能隨便在劇情以外有什么動作。飲場,擦汗,都要盡量避免。唾痰,擤鼻涕那更是演員在臺上最不好的習(xí)慣,應(yīng)該絕對加以整肅的。
“(三)從前享大名的角兒,差不離都有文武兼全,昆亂不擋的本領(lǐng)。我們聽說楊月樓當年演《四郎探母》的楊延輝,最受觀眾歡迎,可是不要以為他只是擅長老生,其實他的武工底子,也很結(jié)實。他是程大老板的同鄉(xiāng),他的父親,楊二喜帶著他由家鄉(xiāng)——安徽潛山縣——來到北京,先在天橋打拳賣藝。有一次張二奎經(jīng)過天橋。看中了他的身手矯捷,軀干魁梧,認為這孩子如果學(xué)戲,將來是準有出息的,就把他帶回去收為徒弟。先教武旦,后改文武生。他跟俞菊笙同堂學(xué)藝,交情不淺。最初他們倆的藝名,一個叫楊玉樓,一個叫俞玉笙,還都是玉字排行呢。他的相貌生得是方面大耳,嗓子又是實大聲宏,所以內(nèi)外行一致承認他是能夠繼承師父張二奎的衣缽的。文戲如《打金枝》、《牧羊卷》……武戲如《惡虎村》、《連環(huán)套》、《賈家樓》……樣樣精通。就是一出《長坂坡》,深自珍惜,不肯輕易露演。向例一年只演一次,要在年盡歲邊,封臺之前才唱呢。早期一度在上海唱過猴子戲,一般的傳說有楊猴子的外號,大概就打這兒來的。
“楊老板的短打?qū)W楊隆壽,長靠學(xué)俞菊笙。惟有這出《長坂坡》,家學(xué)淵源,是學(xué)他的父親。自然他自己也有許多新的理解。單說“掩井”一場,他就跟王大爺(瑤卿)費過一番琢磨。把“抓帔”的身段,改得太有意思了。我陪他唱糜夫人,也就是學(xué)的王大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