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革命剿匪失敗并非失敗于共匪,而乃失敗于俄史(指蘇聯(lián)斯大林);亦非失敗于俄史,而實失敗于美馬(指美國馬歇爾)冥頑不靈,任聽俄共之宣傳與英國之中傷,對于其本國之利害,與中國之關系,以及太平洋之安危,皆為其個人一時之愛惡,專泄其私憤,而置人類之禍福及其民族之榮辱存亡置而不問,今后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之悲劇慘境,已不能免。馬歇爾實應負其全頁,而余之外交運用無方,過信美國之能,急公好義,致有今日之慘敗,亦應引咎自責。
可見,在蔣介石的心目中并沒有真正將桂系逼宮放在首位。而美國人選擇放棄蔣介石,也主要是因為蔣在戰(zhàn)場上敗于中共所至。為了能夠減輕中共的打壓,甚至是抱一線希望與中共達成劃江而治的目的,最大程度地保存國民黨的實力,蔣介石被迫選擇暫時下野,而以李宗仁代總統(tǒng),求得能與中共達成一定程度的和解,為自己贏得時間。因此,蔣氏的第三下野,主要因素是中共的打擊和美國態(tài)度的轉變。而他對國民黨的控制,遠遠比前兩次要牢固得多。
二 桂系與蔣氏的三次下野
桂系李宗仁、白宗禧集團是在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成立前后,經(jīng)李濟深介紹才加入國民黨。 李、白參加國民黨比蔣介石要晚得多,與孫中山更是毫無淵源,因此,李、白在黨內(nèi)想要撼動蔣的地位是很難的。但他們又不同于黨內(nèi)胡漢民、汪精衛(wèi)、孫科、西山會議派等派系。后者盡管在黨內(nèi)有歷史、有地位,并在不同時期參與不同組合,聯(lián)絡地方實力派公開反蔣,但他們幾乎都沒有象李、白那樣掌握一支始終效忠自己的武裝力量。桂系又有別于其他地方實力派,它是最早參加廣東國民政府的地方實力派,并促成了兩廣統(tǒng)一,這對國民黨的貢獻是非常大,它為以后的北伐提供了后方保障,同時在北伐戰(zhàn)爭中桂系的戰(zhàn)功也最大。因此,李、白一旦遇到適當?shù)膱龊?,就具有其他地方實力派不具備的挑?zhàn)蔣介石的實力和地位。
在蔣介石的三次下野中,桂系都扮演了逼宮的角色,特別是在第一、三兩次,桂系都是壓倒蔣介石的最后一顆稻草。
1927年寧漢對峙時,蔣介石所依賴的主要武裝就是何應欽的第1軍和桂系的第7軍。此時第7軍的作戰(zhàn)能力或許還強于第1軍。除此之外,效忠于蔣的就只有剛擴編的第40軍賀耀組部,戰(zhàn)斗力較弱。北伐前,賀耀組與唐生智都是趙恒惕手下的師長,北伐軍攻入湖南后,賀因與唐不和而投向在江西戰(zhàn)場的蔣介石,并為蔣所信用。而此時僅武漢方面唐生智部的第8軍因最先打下漢陽,占領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漢陽兵工廠,部隊得以迅速擴編為三個軍。 可見,此時蔣介石的實力尚無法抗衡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尚代表中央的武漢政權。
徐州失守后,蔣介石退回南京。他當時的處境相當危險。在北方,敵軍孫傳芳部正加緊反攻;友軍馮玉祥部又公開承認武漢中央;在南方,武漢方面正積極組織對蔣的東征。這就為桂系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為阻止寧漢雙方自相殘殺,李宗仁主動當起了寧漢間的調(diào)停人,而何應欽也支持李的做法。據(jù)8月12日蔣介石日記記載:
參加執(zhí)監(jiān)委員會,與何、白、李預商主張,會中李、何亟欲與武漢遣使議和,似有不可終日之勢,詞迫甚逼,甚為難堪。余惟有以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之主張為依歸,即進退亦如之。李、白聞之大不為然,且藉此以為倒蔣之機會,畢,屬張群來,責問并勸余自決出處,避免目標,何似同意?!蕸Q心引退,再為革命根本之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