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還特別強調了發(fā)揚大無畏革命精神的重要意義。他認為黃埔軍校在開辦的時間、人數(shù)和器械上,條件均比北方官僚軍閥開辦的軍校差得遠,但由于我們有了救國救民的思想和革命的志氣,就一定能夠改造中國,建設一個新國家。中山先生告誡我們:“革命是非常事業(yè),不是尋常事業(yè),非常事業(yè)絕不可以尋常的道理一概而論。現(xiàn)在求學的時代,能夠學得多少便是多少,只要另外加以革命精神,便可以利用;如果沒有革命精神,就是一生學到老,死記得滿腹的學問,總是沒有用處。”
中山先生指出:“……當革命軍的資格……就是要用先烈做標準,要學先烈的行為,像他們一樣舍身成仁,犧牲一切權利,專心去救國。像這個樣子,才能夠變成一個不怕死的革命軍人……我敢說革命黨的精神,沒有別的秘訣,秘訣就在不怕死?!?/p>
中山先生的這一席教誨,總結了中國革命的教訓,闡明了黃埔軍校的宗旨,提出了對我們的殷切期望,真似一場春雨滋潤著我們的心田,我仿佛覺得自己的思想、眼界一下子開闊了許多。那時我還是一個年僅20歲的青年學生,雖有一腔愛國熱血,但當時對許多革命道理和建立革命軍隊的意義及宗旨,還是十分隔膜的。中山先生的長篇演講是給大家上了第一堂生動實際的政治課,使我們開始懂得了建立革命武裝對于完成國民革命的重大意義,以及革命軍人所肩負的救國救民的重任,也更加堅定了追隨中山先生革命到底的信心和勇氣。
舉行過開學典禮后,軍校即轉入正式的學習和訓練生活。與舊式軍校不同,黃埔軍校仿效蘇俄的建軍原則和制度,除在校內設立黨代表和政治部外,在教育內容上亦采用軍事與政治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法,要求培養(yǎng)出既善于做政治工作,又能指揮作戰(zhàn)的革命軍官。
軍事教育方面,開設的主要課程有步兵的典、范、令和戰(zhàn)術、兵器、筑城、地形、交通等。雖然學習屬于速成性質,但我們還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了從單兵訓練到指揮排、連、營作戰(zhàn)的主要軍事科目。按照當時的常規(guī),學完這些課程一般需要3年時間,我們前后卻只用了半年,其緊張、刻苦程度可想而知。
當時軍校采用的軍事教材基本上都是由蘇聯(lián)顧問提供的,無論從軍事理論或軍事技術角度上看,內容都比較新,也很適用。但由于軍事教員多系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保定軍官學校的畢業(yè)生,所以在課程教授中又往往沿用這兩所學校的傳統(tǒng)方法。不過,教員們在工作中都是非常認真、負責的,有時甚至達到十分嚴厲的地步。記得有一位教授劈刺的日籍教官,對我們的要求就極為嚴格。他自己精通技擊,上課時總是先認真地講授各種動作要領,并輔之以示范動作。經學生們相互演習后,他常常接連喚幾名學生出列同他格斗,以檢驗學生的勇氣和學習成效。我們哪里是他的對手?往往經三五個回合,便被他毫不留情地擊倒在地。所以大家既敬他,又怕他。應當說,我們這些黃埔學生日后走上東征和北伐的戰(zhàn)場,破敵攻城,屢建戰(zhàn)功,顯示出比較過硬的軍事本領,除了有一股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以外,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在黃埔軍校期間受到的嚴格的軍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