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這是一種通過效法自然,從而達到一種人與環(huán)境和諧共生的理想狀態(tài)。農(nóng)耕文明時代的先民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guī)律,“順天應時”即可與天地自然和諧共處——這種自然主義的思想不但用于日常耕作,也涉及軍事、醫(yī)學、祭祀等諸多方面,其中自然也包括音樂。
中國從周代以來一直使用農(nóng)歷,即一年從正月開始,經(jīng)過十二個月后再開始新的一年,這十二個月也對應音樂的十二律呂。東漢《白虎通》記載:“笙者,太簇之氣也,象萬物之生,故曰笙。”什么是“太簇”之氣?一直以來,我演奏的笙都是D調,而D是西方音樂對一個音高的叫法,這個音在中國的十二律中就叫作“太簇”。而在十二律對應十二個月的理論中,“太簇”又恰恰對應了正月。我習笙多年,每每遇到五線譜的時候都會暗想,為什么這個樂器是D調?要是C調該多好?就不用費力地移調了。然而,將D調對應“太簇”一想就明白了,這是為了相合于自然界的生發(fā)之氣——正月之際,一陽始生,萬物復蘇,在那和諧清越的笙音里,有我們祖先對天地間萬物共生的愿望,這是一種極為深沉的表達。
太多問題吸引著我,我嘗試著背對現(xiàn)實往回摸索,想看看笙這種樂器,在歷史的面紗后最本初的樣子。于是,在古籍的只言片語里,在歷代的詩詞歌賦中,我試圖連接和勾勒,像蜘蛛修補著一張破碎的網(wǎng)——這不是學習,更像是喚醒。和笙有關的很多文字,雖是第一次見到,但并不陌生,只因為那些對笙音的贊美里,充滿了對人性的追求。
就這樣,我慢慢領悟到笙在古代所包含的四種精神——“和”“德”“清”“正”。